标题 | 对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伦理思考 |
范文 | 【摘 要】 [目的/意义]基因编辑技术自兴起应用至今在全球范围内都饱受争议。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梳理各方观点进行探讨,并鼓励公众谨慎面对,同时对科学研究的方向严格监测,加强对基因编辑的伦理监管。避免先进的科学技术剑走偏锋。 【关键词】 基因编辑 安全性 伦理争议 基因编辑技术本质上是通过“编辑”人类目标基因,修复人类基因中的缺陷,重塑生物圈的潜能。这项技术有点类似于Word文档中“查找和替换”的功能。这项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对于医疗和新药研发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转基因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科学和伦理上的问题。我们无法定义基因编辑技术是充当天使还是魔鬼的角色,它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它,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会享其福还是受其苦,我想掌握这一决定权的必然是我们自己。 一、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争议 2015年中山大学黄军教授开展首例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曾经使用86个胚胎做实验,实验最终只有少数胚胎是正常序列,其他胚胎基因存在改变或是死亡。且研究成果在《Protein&Cell》发表,这是世界上首次发表此类的文章。该研究立即在科学界掀起了巨大的争议,由此拉开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改造人类胚胎的伦理争议大幕。 2018年12月,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出生再一次引发争议,与此同时,此次试验的主要研究人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也随之成为舆论的焦点。试验宣称,这对双胞胎的基因被修改,使得她们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该试验消息的公布又一次引发了科学界和伦理界一场巨大争议。中国各界乃至全球学术界和公众都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提出了质疑和猛烈批评,使得中国基因编辑的审查工作受到严重质疑。 二、基因编辑婴儿引发社会争议的原因 这场试验表明看似所谓的科学“突破”,实际上无意之中打开了一扇地狱之门,该技术的发明者和掌握操作要义的测试专家都不愿意或害怕进行类似的试验,而贺建奎却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人”。 (一)科学方面 基因编辑技术作为强大的生物科学技术,我们无法全盘否定它本身的价值,它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了基础科研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对于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它仍然面临着许多医疗风险,对于这些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慎之又慎,例如贺建奎所做的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试验。首先,它不同于目前其他团队所进行的体细胞实验,是对人类的胚胎细胞进行编辑,成功后必然进入人类的基因池,遗传子子代代。这种遗传学改变将很难逆转,在尚未完全弄清CRISPR/Cas9对人体的影响之前,冒然引入是对整个人类种群不负责任的做法。 当然这些观点提示研究者,基因编辑技术所潜在的风险无论在范围,性质和程度上都显著区别于传统医疗技术。避免可能存在脱靶或引起基因组不稳定等无法预测的潜在风险和严重危害,研究者应持谨慎的态度去对待。 (二)伦理方面 “基因编辑婴儿”的项目根本没有进行伦理审查,就不地道的开展了,这也说明了伦理审查机构的失职。就个人而言,贺建奎作为科研人员,为追求自己的个人名利,使用可移植存活的胚胎,并且以生殖为目的。这不仅严重违背了人类社会的规则,也违背了公认的伦理原则。 或许多数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治疗和控制身体的任何疾病问题。一旦遗传技术突破治疗界限,人類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改善”基因,“定制婴儿”可能将会成为一种社会常规现象。不管修改的程度大还是小,基因工程可能将人类变成一个可以买卖的商品,人类将会成为技术的奴隶。“定制婴儿”还有可能会成为评价标准,而这会造成更大的贫富差距。最终会导致社会公正和人类各种正常关系紊乱等冲突关系。 三、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对策思考 (一)基础研究不应该被禁止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基础研究是否暂停或是终止?回答这一问题,应明确这一基础研究的界定。基础研究主要包含动物研究和人类细胞体外研究。基础研究不包含将研究过后的细胞移植到其他生物体或是人类身上,并且还需要严格控制体外胚胎的研究时间。根据这一界定,基础研究不会对人类个体造成直接伤害。由于基础研究不会产生存活的个体,所以即使转基因技术存在脱靶率高、成功率低等问题。基础研究也不会给人类后代造成危害。因此,暂停或是终止基因编辑的基础研究是不合理的。此外,在讨论基因编辑技术问题时,要明确概念界限。 (二)开展临床试验和应用还为时尚早 目前,人类在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是否暂停还存在争议,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开展临床试验是不可取的。基因编辑技术尚且不完善,风险和伤害性不确定性较大,对于某一部分的基因是否会同时造成其他基因变化尚不得知;并不能确保编辑过的基因会不会对后代造成严重的危害;如果对后代造成危害,这种伤害是否会继续遗传带给下一代,我们不得而知;即使可以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减少或是避免伤害的出现,但也会造成生育成本上升。 (三)要采取乐观谨慎的态度 全球范围内基因编辑引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持续热烈讨论,基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解决人们的医学难题,延长人们的寿命,另一方面,基因编辑技术目前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医学难题,技术本身就存在着诸多隐患和潜在风险,会给人们带来一系列不可预知的风险和影响。并且目前尚无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正确引导和约束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因此,对基因技术的研究既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又要严格、谨慎的进行和开展。对于一些目前尚未许可,未来有可能成为临床试验的有效治疗方法如何去监管,都需要政府和科学家合理有效的去推动。 同时,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利益研究,科学家们要时刻保持科学道德底线和生命伦理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的“善”,阻止和抵制技术带来的“恶”。 (四)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审查机构 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基因编辑修改人类胚胎保持着不同态度。目前,我国基因编辑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应用市场需求巨大,但却相对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相对滞后甚至急需加强去框定基因编辑在人类胚胎中的应用。 为此,我国应根据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和国际法律法规和医学道德伦理,尽快制定并发布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审查机构,严格的对我国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设定界限,公正公平合理的监督基因编辑的研究和应用。对有重大实际价值的研究,可以给予大力支持,让其安全有序的基础上用于临床试验。但是对于像基因编辑婴儿等存在着巨大伦理争议,甚至引起潜在严重社会问题的试验,应明确禁止和严格审查。这也可以让世界看到中国政府和科学家对人类的未来是负责任的。 四、小结 基因编辑技术对医学难题的攻克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虽然目前为止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科学问题和伦理问题并无明确定论,但妥善解决基因技术的相关问题任重而道远。鉴于此,我国科研人员应公开进行讨论和论证,同时对于尚且存在的伦理争议技术,需三思而行,避免先进的科学技术剑走偏锋。 【参考文献】 [1] (期刊)章成斌.人类基因编辑研究伦理审查工作对策探讨——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在中国后的思考[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06):461-465. [2] (期刊)吴高臣.我国人类基因编辑监管模式研究[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10-17. [3] (期刊)评说“基因编辑婴儿事件”[J]. 中国卫生法制,2019,27(03):77. [4] (期刊)苏钺凯,邱镜仁,张晗,宋振巧,王建华.CRISPR/Cas9系统在植物基因组编辑中技术改进与创新的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2019,54(03):385-395. 作者简介:胡彦婷,女,汉族,籍贯:青海西宁,现攻读广西大学农学院农业管理专业, 通讯作者:范稚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