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县级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 |
范文 | 王霞 【摘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業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通过对卫辉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实地考察,分析卫辉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发展情况相同或相似的县级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乡村振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动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融合发展的桥梁纽带,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卫辉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农村特色产品品类齐全 1、农产品种类繁多。卫辉市地处中原腹地,西依太行,南临黄河,是中原地区最大的禽蛋生产基地和林果蔬菜基地,是生猪调出大县,省畜牧强县和省十大无公害产品地,主要种植林果、蔬菜、油料、中药村、食用菌等5类37种特色农产品,其中26种特色农产品已注册商标。“卫红花”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下园萝卜”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达45000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3000公顷。 2、农副产品品牌众多。依托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和食品工业化势,卫辉市发展了以主食产品、红薯制品、肉制品、休闲食品、油脂产品、酒为主的6类30余种农副加工产品和知名产品品牌。世魁牛内、卫红花保健品、奇村空心面、良信食品、雏牧香猪肉、下街杨记烧鸡、麦子健挂面、康迪制粉等8种产品品牌驰名省内外。 3、旅游资源丰富。卫辉市是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以比干庙、望京楼、香泉寺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和以苍峪山、跑马岭、灵泉峡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比干庙为国家AAAA级景区,跑马岭景区、龙卧岩景区为国家AAA级景区,小店河村入选国家首批传统古村落,狮豹头乡成功创建“省乡村旅游示范镇”,唐庄“桃文化节”、跑马岭“红叶节”成为享誉豫北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节。 (二)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明晰 以“新乡市半小时都市生态农业圈”为导向,卫辉市大力推动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安都乡卫红花种植基地、唐庄镇万亩桃园、大公镇石榴园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名传省内外。发展好运农牧、卫丰粮油、康迪粉业、恒诚面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培育唐庄桃花源、南社露地蔬菜园等国家级、市级园艺标准园14家:创建卫辉市原种场和鑫福林卫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省、市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7个:注册各类农民合作社61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3家:注册各类农业品牌45个,形成卫丰花生及油脂产业化集群、恒诚面制品产业化集群、好运农牧产业化集群3个市级及以上产业化集群:培植仁礼信马铃薯、卫红花2个全国一村一品,成为豫北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三)商贸流通体系建立健全 1、邮政配送体系转型升级。卫辉市邮政以6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17个镇区级邮政支局、320个村级邮政网点为支点,以总长169公里的3条邮路、总长1161公里的36条投递段道、36人组成的揽收投递队伍及投递车辆为网络,实现邮政服务全市无缝隙全覆盖。 2、“平原交通”物流强势整合。“平原交通”物流以卫辉平原交通物流园区为枢纽,农村客运站、农村物流站、农村公路养护站“三站合一”建设乡镇物流站;与农村超市、批发部等农村现有商贸网点合作建设农村物流点:整合天天快运客车、货运班车等运输资源,组建物流配送团队。在全市构建了物流园区一一乡镇物流站一一农村物流点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现货物吐量60万吨,周转量310万吨公里。 (四)电商平台健康发展 京东、云书网、邮乐网等全国性电商平台已进驻卫辉,并设立了运营中心。“云书网”、“邮乐网”、“驮鸟网”、“买多网”、“大旗电商”、“我连网”等一批行业性及本地化涉农电商平台迅速崛起,设立线上平台及线下体验馆。电商平台的不断涌现,带动卫辉面制品、红薯制品、肉制品、休闲食品、油脂产品、酒等农特产品实现了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为农特产品开启了销售新路径。 二、卫辉市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产品上行难度大。卫辉市农特产品生产规模还比较小,产品特色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规模效应不够突显。 2、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一是市级层面,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建设完成,功能逐步完善,仓储物流中心还处于整合阶段:二是乡级层面,乡级服务站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三是村级层面,电商服务网点不规范,运营管理方面与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电商专业人才缺乏。农村电商市场缺乏专业人才,特别是缺少电商平台应用技术和电商市场营销策划等专业人才。 4、农民从事电商意愿不强。虽然互联网已普及,但对于部分农民来说,因受教育程度偏低,电子商务的线上咨询、在线下单、支付等环节操作复杂,个人难以应对处理。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农产品上行支撑体系 1、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扩大“三品一标”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依据产品大小、品种、色泽、成熟度及农药残留量等技术指标,建立主要网销农产品的外观标准、品质标准、流通标准等网销产品标准化体系。 2、促进农产品经营品牌化。支持引导农业企业使用“区城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全面提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实现以商标为纽带的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化经营,培育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电商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 3、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赋予监管机构、检测机构、执法机构、生产经营主体及农产品消费者使用权限,逐步实现主体管理、产品流向、监管检测和公众评价投诉等相关信息可查询、农产品管理可追溯。 (二)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农产品电商物流园。采取PPP等投融资模式,立足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地区区位优势,选址建设集农产品展销、批发零售、检疫检测、加工仓储、生鲜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农产品集散基地。 2、打造乡镇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在重要农产品连片生产基地,建立健全基于特色产品需求的预冷、冷藏等基础设施,配置3-5个区域性农产品分拣、包装、仓储、配送中心,适度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立重要农产品产地和销地跨区衔接机制,减少农产品流通成本。 3、完善村级服务站点体系。依托邮政便民服务站、云书网电子商务进农村服务站等场站资源,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点,为村民提供代买代卖、生活缴费、代收代发、引导宣传、创业指导等电子商务基础服务,打造“标识统一、平合互通、功能集约、服务规范”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体系。 (三)加大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培养 1、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一是利用县级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党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场地,以“校企会”合作方式,打造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二是在特色产业集聚的乡镇,利用闲置厂房等空闲基础设施资源,以农业专业合作社电商培训为示范,重点面向农民开展电子商务科普工作,提升电商创业就业氛围。 2、引进专业化电子商务培训机构。以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在全社会聘请具有电子商务培训资质的学校、企业或专业机构开展电子商务培训。支持培训机构入驻,通过给予场地,经费等支持措施,积极引导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单位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电商培训专业服务。 3、开展多样化电子商务培训。对政府、企业、农民、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等不同群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电商培训,营造全员参与的社会氛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