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经济新时代下东北地区老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
范文 | 周悦 【摘要】老企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新时代下东北地区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东北地区的老企业们面对诸如难以捕捉产业前沿、难以形成区域竞争合力等困境。为此,本文提出老企业转型升级四条路径选择,通过合资合作、科学管理、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实现老企业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老企业;东北地区;转型升级 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伴随着企业诞生而来的恒久课题,其实质是企业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统性变革,以达到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改进,从而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转行或转产,而是通过新理念、新技术等的融入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东北地区曾是新中国最早实现工业体系完备的区域,而今却有一大批老企业面临着前途渺茫、举步维艰的窘境,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东北地区老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老企业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时代,其典型特征就是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是经济的微观主体,宏观经济的转型、中观市场的转型最终离不开微观领域企业的转型,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就没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老企業转型升级问题是经济进入新时代首先需要跨越的难题。 (二)老企业转型升级是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东北振兴始终是个亟待破解的命题。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市场低迷、后劲不足。2018年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中,东北地区的企业仅有9家,占全国的比重为1.8%,东北的国有企业也多以资源型、规模型、耗能型为主。归根到底,这源于东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在市场竞争和结构优化中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国有企业资历老却老而不强,没有发挥地区经济的支撑作用:民营企业分布散却散而不活,没有激发出地区市场的活力。而只有这些掌握着资源和市场空间的老企业们真正学会了市场规律和资源优化配置,东北经济才有全面振兴的可能。 (三)老企业转型升级是东北地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 新一轮科技浪潮到来之际,所有的传统企业都被赋予了新的外延,网络化、智能化不仅改变了商业模式,也在进一步转变生产力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企业通过创新更新技术;通过创新改善管理:通过创新提升品质;通过创新实现绿色环保。而这一切正是转型升级的要义所在。因此,东北地区的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推进老企业转型升级。 二、东北地区老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分析 (一)转型升级的实践缺乏前瞻性和引领性,难以捕捉产业前沿 多年来,东北地区的老企业始终面临结构调整的难题,但是在转型升级的实践中企业往往因为缺乏前瞻性和引领性,找不到方向而步履维艰。这种短视的行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自身的定位不成熟。多数企业面临市场突如其来的变化手足无措,对企业的发展缺乏统筹性和目标性,不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相对劣势,不积累势能,不着眼长远,只是一味按照固化思维和惯性模式去生产经营,其本质是企业家精神的匮乏。第二,对市场动向的把握不准确。当前的市场是一个变革中的市场,已经由过去从无到有的高速扩张转为从有到优的低速提质。但是很多企业对市场的这种走向却没有清晰的认知,更没有虔诚的信服,不研究市场、不迎合需求,只是一味的培养对政府政策的应对能力,其本质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否定。第三,对政策的依赖性过高。东北地区是计划经济执行时间最长也最为彻底的区域,政策贯彻的力度大、执行的坚决程度高。而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过分依赖政策支持,依靠外力解决,不独立思考、不自立更生,只是一味的谋求有利的政策扶持,其本质是背离了转型升级的企业主体性。 (二)产业结构的布局趋向同质化、分散化,难以形成区域竞争合力 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布局同质化、分散化问题严重,严重影响了东北地区老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间缺乏协作、缺乏标准化,分散孤立,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具有标杆性、示范性的龙头企业不多,企业间互补性差,竞争多,单打独斗,分散地应对市场,没有形成合力。第二,企业间拼产能、耗资源,同质化竞争,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的产业类型偏重工业化,企业注重规模、产量、能耗,求大、求快、求量,导致易引发产能过剩,价格恶性竞争。第三,企业创新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转型升级后劲不旺。转型升级没有以“新”代“旧”的转,没有以“优”代“劣”的升,就不是真正的发展生产力,而“新”与“优”唯有从创新中来,因此,我们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本质就是创新基因的匮乏。 (三)政府作用的发挥存在体制机制障碍,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东北地区转型升级的步速明显低于东南沿海地区,甚至慢于某些中西部地区,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政府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一,政府角色定位还不够明晰。转型升级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政府不能逾越市场盲目“插手”,而要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得力“帮手”,成为提供优质营商环境的“能手”。第二,解放思想还不够彻底。习总书记考察东北时指出,东北地区在思想解放上存在短板。不能固化、僵化,要开放敢为,奋发有为,市场的活力源于思想的活力。第三,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旧的利益链条、旧的运作机制仍然在一些领域持续运行。面对责任推诿扯皮,面对利益蜂拥而至,门难进、脸难看,这样的不良现象依然在一些部门存在,这严重影响了服务型政府的形象,更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顺畅进行。 三、东北地区老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东北地区的老企业转型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更是让企业出资人和管理者由之前的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转变为不得不转、不能不转、必须会转。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转”,目前基本没有符合东北地区实际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合资合作,外引活水激发潜能 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我们制胜的法宝就在于以开放促改革。东北的全方位振兴首先要扩大开放,东北的老企业要转型,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已经走在后头,新理念、新方法哪里来,唯有加大对外合资合作这一条路。通过合资合作,弥补企业自身的不足,冲击、瓦解已经固化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激发企业发展潜能;通过合资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企业集群、企业联盟等多种方式,促成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合资合作,抱团取暖,共享市場信息、共享共性技术、共担交易成本,实现合作共赢。 (二)引入科学管理,提质增效增进实力 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企业的品牌建设,形成以质量、品牌、文化为核心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从企业的管理模式分析,企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首先打造强有力的管理架构,向管理要效率,靠管理提士气,以管理育人才。改变长久以来东北地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过分依赖企业创始人个人的能力与社交网络的客观现实。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打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三)强化节能减排,提倡绿色顺应时代 转型升级的过程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要淘汰落后产能。国家对落后产能的划分有三大标准,其中,在节能减排上不合规的企业都属于落后产能。可见,企业要转型,首先要考量自己在节能减排上有没有提升的空间,推进绿色发展就是转型。而且,随着大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国家的环保标准的日益提升,政府、民众、市场对企业环保的要求都会越来越严格,这也正是新时代的趋势,企业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强化节能减排,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废水、废气等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推动企业绿色生产,实现老企业向绿色发展的转型。 (四)突破科技瓶颈,依靠创新抢占先机 经济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是新一场科技革命涌动的时代,更是创新驱动的时代。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于创新,一切转型路径的本质都是创新。一是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在自主创新、基础研究上真钻研。二是通过大学进园区等有效的途径,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使技术、人才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促成科技成果市场化。三是政府应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创新企业的资金支持,有效减少企业因研发失败而承担的风险,提高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