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教师素质标准与素质提升途径研究
范文

    闫丹丹 戈晓燕

    摘要:教师是教育活动和教学改革的决定力量,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应是教师素质的提升,任何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都会对教师素质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没有相应素质的教师的积极参与,改革就难以取得成效。通过实际调查和理论分析明确了教师职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确立教师职业发展的素质标准,并给出提升高职教师素质的建设性建议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师;素质标准;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9-0241-0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部分办学模式,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与职业教育要求相吻合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教师素质标准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而且教师作为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成员,在其身上体现的应是完整的能力品质。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成为研究教育师资培养改革首先应讨论的问题。

    由于出发点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人们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认识也不同。一般认为,教师的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心理三个方面:在知识方面,教师应该具备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在能力方面,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和传达能力,其中传达能力又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在心理素质方面,教师要有坚强的意志,情绪应稳定并有控制情绪的能力,还应富有同情心,具有热情,开朗,乐观的性格。

    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 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发展情况,可以把高职教师素质结构确定为由低到高三个层次:基本素质(自然人与普通社会人共有的素质),专业发展素质(完成教学任务),职业发展素质,每个层次又由若干素质方面构成,细分如图1所示。

    这样分类兼顾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的素质要求,又兼顾向专业化努力的专业人士的素质要求。

    二、高职教师素质提升途径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关键在教师,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高职教师素质培养自上世纪 90 年代就受到了重视,1999 年 7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组织推荐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正式启动建设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工作,确定了 54个全国重点建设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在2002年提出高职高专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加快改革进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与当前国际发展趋势已不相适应。高职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决定着高职教师素质培养的复杂性。我们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多元化提升高职教师素质。

    (一)“实训—科研—就业”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面向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包括国营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等,丰富合作层次,根据合作项目的性质采用灵活的校企间技术开发,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课程开发,人员交流等多样内涵的方式进行教师队伍培养。

    (二)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合作教育

    在培养中,以教师的全面职业化素质、专业发展能力为培养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把教师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一种既能掌握一定专业工作技能,又可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培养模式。主要适用于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必须是十分全面的合作行为,包括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规划、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共同决策,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措施。

    (三)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全面合作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即专业设置与教师培养方案,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都应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的培养应找到开展合作教育的切入点,大力培养能够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后的实践型、技能型教师。 强调以专业为主体、以合作培养为主要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培养出目前满足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新生专业的师资队伍。

    (四)终身化和一体化教育模式

    终身化意味着教师的教育由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三阶段组成。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将这三个阶段视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中一个互相联系、全面沟通、连续、统一的完整系统。建立以职教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培训证书制度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核心,体系开放灵活,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多元竞争,教师发展终身化,培养培训一体化,社会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保障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此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高职教师的培训与发展,也是帮助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设计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应该确立终身学习观念,体现育人、用人一体化,并注重实效。通过构筑终身学习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实现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 敏.校本培训模式与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8(8).

    [2] 张亚美.产学研合作机制下山西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2] 崔玉祥,袁云沛.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3).

    [责任编辑:刘 月]

    摘要:教师是教育活动和教学改革的决定力量,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应是教师素质的提升,任何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都会对教师素质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没有相应素质的教师的积极参与,改革就难以取得成效。通过实际调查和理论分析明确了教师职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确立教师职业发展的素质标准,并给出提升高职教师素质的建设性建议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师;素质标准;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9-0241-0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部分办学模式,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与职业教育要求相吻合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教师素质标准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而且教师作为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成员,在其身上体现的应是完整的能力品质。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成为研究教育师资培养改革首先应讨论的问题。

    由于出发点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人们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认识也不同。一般认为,教师的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心理三个方面:在知识方面,教师应该具备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在能力方面,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和传达能力,其中传达能力又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在心理素质方面,教师要有坚强的意志,情绪应稳定并有控制情绪的能力,还应富有同情心,具有热情,开朗,乐观的性格。

    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 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发展情况,可以把高职教师素质结构确定为由低到高三个层次:基本素质(自然人与普通社会人共有的素质),专业发展素质(完成教学任务),职业发展素质,每个层次又由若干素质方面构成,细分如图1所示。

    这样分类兼顾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的素质要求,又兼顾向专业化努力的专业人士的素质要求。

    二、高职教师素质提升途径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关键在教师,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高职教师素质培养自上世纪 90 年代就受到了重视,1999 年 7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组织推荐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正式启动建设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工作,确定了 54个全国重点建设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在2002年提出高职高专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加快改革进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与当前国际发展趋势已不相适应。高职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决定着高职教师素质培养的复杂性。我们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多元化提升高职教师素质。

    (一)“实训—科研—就业”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面向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包括国营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等,丰富合作层次,根据合作项目的性质采用灵活的校企间技术开发,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课程开发,人员交流等多样内涵的方式进行教师队伍培养。

    (二)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合作教育

    在培养中,以教师的全面职业化素质、专业发展能力为培养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把教师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一种既能掌握一定专业工作技能,又可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培养模式。主要适用于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必须是十分全面的合作行为,包括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规划、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共同决策,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措施。

    (三)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全面合作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即专业设置与教师培养方案,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都应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的培养应找到开展合作教育的切入点,大力培养能够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后的实践型、技能型教师。 强调以专业为主体、以合作培养为主要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培养出目前满足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新生专业的师资队伍。

    (四)终身化和一体化教育模式

    终身化意味着教师的教育由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三阶段组成。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将这三个阶段视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中一个互相联系、全面沟通、连续、统一的完整系统。建立以职教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培训证书制度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核心,体系开放灵活,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多元竞争,教师发展终身化,培养培训一体化,社会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保障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此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高职教师的培训与发展,也是帮助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设计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应该确立终身学习观念,体现育人、用人一体化,并注重实效。通过构筑终身学习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实现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 敏.校本培训模式与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8(8).

    [2] 张亚美.产学研合作机制下山西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2] 崔玉祥,袁云沛.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3).

    [责任编辑:刘 月]

    摘要:教师是教育活动和教学改革的决定力量,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应是教师素质的提升,任何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都会对教师素质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没有相应素质的教师的积极参与,改革就难以取得成效。通过实际调查和理论分析明确了教师职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确立教师职业发展的素质标准,并给出提升高职教师素质的建设性建议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师;素质标准;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9-0241-0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部分办学模式,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与职业教育要求相吻合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教师素质标准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而且教师作为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成员,在其身上体现的应是完整的能力品质。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成为研究教育师资培养改革首先应讨论的问题。

    由于出发点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人们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认识也不同。一般认为,教师的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心理三个方面:在知识方面,教师应该具备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在能力方面,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和传达能力,其中传达能力又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在心理素质方面,教师要有坚强的意志,情绪应稳定并有控制情绪的能力,还应富有同情心,具有热情,开朗,乐观的性格。

    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 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发展情况,可以把高职教师素质结构确定为由低到高三个层次:基本素质(自然人与普通社会人共有的素质),专业发展素质(完成教学任务),职业发展素质,每个层次又由若干素质方面构成,细分如图1所示。

    这样分类兼顾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的素质要求,又兼顾向专业化努力的专业人士的素质要求。

    二、高职教师素质提升途径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关键在教师,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高职教师素质培养自上世纪 90 年代就受到了重视,1999 年 7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组织推荐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正式启动建设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工作,确定了 54个全国重点建设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在2002年提出高职高专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加快改革进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与当前国际发展趋势已不相适应。高职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决定着高职教师素质培养的复杂性。我们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多元化提升高职教师素质。

    (一)“实训—科研—就业”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面向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包括国营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等,丰富合作层次,根据合作项目的性质采用灵活的校企间技术开发,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课程开发,人员交流等多样内涵的方式进行教师队伍培养。

    (二)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合作教育

    在培养中,以教师的全面职业化素质、专业发展能力为培养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把教师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一种既能掌握一定专业工作技能,又可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培养模式。主要适用于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必须是十分全面的合作行为,包括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规划、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共同决策,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措施。

    (三)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全面合作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即专业设置与教师培养方案,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都应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的培养应找到开展合作教育的切入点,大力培养能够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后的实践型、技能型教师。 强调以专业为主体、以合作培养为主要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培养出目前满足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新生专业的师资队伍。

    (四)终身化和一体化教育模式

    终身化意味着教师的教育由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三阶段组成。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将这三个阶段视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中一个互相联系、全面沟通、连续、统一的完整系统。建立以职教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培训证书制度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核心,体系开放灵活,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多元竞争,教师发展终身化,培养培训一体化,社会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保障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此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高职教师的培训与发展,也是帮助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设计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应该确立终身学习观念,体现育人、用人一体化,并注重实效。通过构筑终身学习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实现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 敏.校本培训模式与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8(8).

    [2] 张亚美.产学研合作机制下山西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2] 崔玉祥,袁云沛.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3).

    [责任编辑:刘 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