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晚清以来关内移民对东北地区发展的影响 |
范文 | 郑伟 摘要:晚清以来的关内移民东北问题研究是我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关内向东北移民,其规模之大,涉省之多,时间之久,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正是这些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使东北地区逐渐发展为以汉族移民为主体的移民社会,对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关内移民;东北开发;移民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049-02 一、移民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土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及农业生产的发展 晚清以前,东三省的农田面积很小,经过关内移民的辛勤开垦,到民国时,初步形成了以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地区、吉长地区、松花江以西的松嫩平原、松花江中游地区、三江平原等著名农业产粮区。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时,辽、吉、黑三省都跨入了我国十大农业省的行列中。三省之中,首推吉林,耕地达782790顷,居全国第六位;其次为辽宁,达731834顷,居第七位;黑龙江为611385顷,居第十位。这初步奠定了东北作为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地位。对此,当时的《东北集刊》做出这样的评价:“东三省之繁荣基于农业,每年农产,价值二十万万元,等于日本投资之总数。此为三千万勤勉之中国人辛苦劳作之成果,得之于外来之助力者绝少。”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二)东北工矿、商业的发展 晚清以来,大批移民涌向东北,推动了东北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各地农垦区的形成。而垦区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等等,都要求建立相应的工商业机构和便利的交通系统为之服务,反过来,东北工商业的发展又成为吸引移民来此谋生的有利条件之一,二者相互作用,互相辅相成。日本人稻叶岩吉在《东北开发史》一书中即有相关的记载,他说:“为满足各种缺陷需要,遂有由直隶人经营之商店出现。此等商店固非突然出现,实于中国本部有基础巩固之本店逐渐发达扩张而成之支店也。此类商店,多取杂货形式,渐次扩大规模,以满足殖民地之需要,充实其内容。所贩卖者,第一为强烈之酒,其次如粗劣棉花、靴、帽、药品等,应有尽有。且营兑换金钱,发行支票,收发书信。总之,举凡劳动者日常生活之必需品,概可于此中求得之。……而此等大商店一经设立,立即成为都市发达之阶梯。” 东北地区在移民未开发之前,除了一些手工作坊外,其他一无所有。随着关内移民的不断增加,农业不断发展,农产品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进而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于是,与农业相关的烧锅、油坊、磨坊等工业便迅速发展起来。之后的面粉厂、豆腐厂、农具厂、皮革厂和服装厂等也如雨后春笋,到处都有设立。鞍山和本溪湖的铁业,抚顺的煤矿,“即在中国全部亦为有数之最大企业”。而大连不仅是东三省制造业的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榨油业要地,该地在1932年时共有油坊59所,每一日夜产豆饼218000枚,豆油1090000斤,约当东三省油业总产额40%。该区其他发达工业还有沿安奉和南满铁路的棉、麻、丝等业和在大连附近的瓷器业等。大连、营口、安东及沈阳等地,既是以制造业著名的城市又是商业中心。大连一埠,在中国主要商埠中,仅次于上海;就东三省的贸易而言,自1910年以来,大连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到1929年时,“大连总贸易值关银389086000两,占东三省全部贸易值70%,当中国全部总贸易值17%”。 (三)加快了东北地区城镇建设步伐,缓解了边疆危机 从咸丰十年(1860年)开始,清廷逐渐打开紧闭许久的东北大门,并陆续开放呼兰、通肯、三姓(依兰)、宁古塔(宁安)及珲春、三岔口、绥芬河等地的荒地,设立招垦总局,开辟道路,方便来此垦种的移民,从而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这样就吸引了更多的移民聚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后又随着该地区人口和土地的增加,农工商及交通业的进一步发展,使这些村落陆续向城镇规模迈进。同样随着城镇的出现和繁荣,又进一步吸引大量移民来此谋生、定居,于是,城镇又向更大规模的城市发展。如光绪二年(1876年),清廷于鸭绿江流域设立安东县(治今丹东市沙河镇),又设凤凰城直隶厅(今凤城市);次年再设宽甸县、怀仁县(桓仁县)、通化县和岫岩州等,加强对移民的管理。既然设县,县城也就随之产生了。 关内移民大量进入东北,客观上还起到了移民实边、保卫边疆的作用。 近代以来,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将魔爪伸向我国东北地区。前有沙俄,不仅侵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而且幻想移民50万到黑龙江地区;后有日本,在“满蒙政策”指导下,幻想将整个东北地区纳入到它的殖民体系中。再加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要染指东北地区,使东北边防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可惜的是在清廷封禁东北政策的影响下,清朝前、中期,东北地区一直是处于有土无人的荒凉状态中,致使帝国主义有机可乘,进而夺走了东北地区大片土地和大量宝贵的资源,这种状况直到清后期,才随着关内移民的大量涌入有所好转。正是通过这千千万万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的移民双手的开垦和建设,加快了东北边防的开发进程,使东北各地逐渐出现了村庄,有了城镇。人口激增,无疑增强了东北的边防实力,正如1928年发行的《东方杂志》对关内移民充实边疆做出的高度评价那样:“东三省华人既这样发达,日本人欲在这三千万群众之中,实行其自由行动,恐非易事。反言之,倘日本人执迷不悟,遇事横行,东三省人民势必群起而逐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英勇抗战行动证明了这番话并非虚言。 总结历史,我们应该看到,19世纪后半期以来,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我国大片领土的不断丧失,究其原因虽有很多方面,但因未及早移民,改变人口过于稀少的状况,应该说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移民对东北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促进了关内移民与东北土居居民的社会文化交流,形成了独具东北特色的移民文化心态和性格特征 东北地区与关内各地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加强,减少了双方的隔阂,缩小了彼此的差距,为后来关内移民到东北进行生产和生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移民对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原来,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满、蒙古、锡伯、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饮食文化上都各具特色。比如说满族多喜欢吃粘食,主食中也多以豆面饽饽、豆包、豆面卷子等为主,“萨其玛”就是满族的名点;蒙古族以奶食品为主;赫哲族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因此习惯以鱼待客;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则以肉食为主。东北开禁以来,关内移民纷纷涌入,也带来了自己传统的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东北当地各族的饮食风俗不断融合,改变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单一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东北各地的饮食文化。 (二)提高了东北地区的人口素质,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人口分布格局 移民活动的产生对提高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人口身体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东北地区在未开放之前,长期生活着的少数民族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其活动范围十分有限,这就避免不了出现近亲或同族内部通婚现象,而人口的迁移却在客观上为异地或异族间的通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东北后,与满族、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混杂居住,满汉、满蒙等民族间的通婚也就成为必然,这对于提高关内移民和东北土著居民的身体素质、防止退化是十分有益的。另一方面,移民人口的迁移过程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关内人民迁往东北,距离上虽不算遥远,但在当时交通工具并不发达,各种医疗设施并不完善,甚至时常有战乱发生的条件下,其迁移过程也是十分艰难的。关内移民中能在这种环境下最后到达终点,且在满目荒凉的东北生存繁衍下来的,往往都是体力和智力上占优势的那一部分人。从长远的人口繁衍的角度来讲,其意义也是积极的。 在经济发展决定人口迁移的同时,人口的迁移对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关内移民东北的活动就充分体现了人口移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内移民东北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步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方晓]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