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旅游扶贫产业链视角下贫困群体受益方式研究 |
范文 | 张文磊 陈虹静 刘霞 [摘 要]西部民族地区通常选择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村寨本地化的旅游扶贫产业链的建立起着核心作用,贫困群体通过直接就业、间接就业方式融入产业链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为了解决少数民族村寨剩余贫困群体的脱贫问题,应通过弥补旅游扶贫产业链的不足,以劳动就业参与、资本流转参与的形式为重点,提升贫困群体参与的数量和质量。 [关键词]旅游扶贫;旅游产业链;贫困群体;受益方式;坪阳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9)12-0101-03 Abstract: Western ethnic areas usually choose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s an important way to get rid of povert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chain with localized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plays a central role. The poor groups can obtain real economic benefits through the direct employment and indirect employment benefit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of the remaining poor groups in minority villages, the number and quality of participation of the poor groups should be enhanced by making up for the shortage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chain and focusing on the forms of labor employment participation and capital circulation participation. Keywords: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Tourism Industry Chain; Poor Group; Monetization Method; Pingyang Village 西部民族地區大多选择旅游扶贫这一方式来脱贫致富。旅游扶贫的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产业发展能使得更多的贫困人口找到就业的机会,获得经济效应。即便由于外在条件的限制那些最贫困的人口没有直接受益,但他们发展的成本可能降低[1]。 使贫困人口融入旅游产业链是目前国际上通过发展旅游减少贫困的主要手段和发展方向[2] 。在我国,全产业链模式对旅游扶贫有积极作用[3]。但旅游扶贫产业关联度低弱、旅游漏损等问题都会影响旅游精准扶贫乘数效应与拉动作用的实现[4]。旅游扶贫产业链存在脱节问题、效果不明显问题、非本地化问题[5]。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多以贫困地区旅游总收入,而不是贫困家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旅游扶贫效果,不能反映总的经济回报中有多少进入了目的地的贫困家庭[6]。为此,本文从微观的村寨角度探讨旅游扶贫产业链,为更有针对性地扩大贫困群体受益方式提供思路。 一、旅游扶贫产业链与受益方式 (一)旅游扶贫产业链 旅游产业扶贫是通过借助各级主体(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居民等)的力量,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造血”手段。 旅游扶贫产业链是围绕扶贫目的,为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核心产业和边缘产业的所有企业的集合。旅游产业链中的核心产业是指为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需求的关键企业。旅游产业链中的边缘产业指不能明确地将其归入旅游业已定的产业中,往往是由不同的行业企业与旅游企业相交或衍生而产生的结果。与一般旅游产业链相比,旅游扶贫产业链更加强调价值分配和更加注重产业链本地化,其发展一般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线性到网状的发展过程[7]。 (二)旅游扶贫产业链下的受益方式 旅游扶贫产业链会向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其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按贫困群体通过旅游产业链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来分,可分为直接就业受益方式和间接就业受益方式。直接就业受益方式指贫困群体在旅游核心产业中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购物业、旅游娱乐业等行业的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获取经济利益。间接就业受益方式指贫困群体在旅游边缘产业中的行业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获取经济利益,如在为旅游业提供支撑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其他服务业中就业。间接就业受益还包括贫困群体通过资金、土地、房屋等参与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获取租金、入股分红。 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精准扶贫指标体系中,旅游产业链的权重排序依次为特色接待业、特色餐饮业、特色零售业、特色观光业、其它产业、特色娱乐业;贫困人口参与形式的权重排序依次为劳动就业参与、资本流转参与、自主创业参与[8]。 二、坪阳村贫困群体融入旅游扶贫产业链的受益方式 坪阳村位于贵州省都匀市毛尖镇,属于山地丘陵地区,气候湿润、多雾,交通便利,是都匀市茶旅融合示范区。 (一)坪阳村贫困群体的直接就业受益方式 坪阳村的茶叶企业和种养企业共计49家,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实现了农旅融合,具备了观光、体验及购物等功能,成为了坪阳村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贫困户主要通过茶园管护和给游客展示都匀毛尖茶的制作技艺获取利益。 坪阳村有农家乐、乡村旅馆14家,以提供食宿为主,部分企业具有购物功能。河头茶场与紧邻的云顶茶园度假山庄融合,带动周边贫困户80余户增收,其中坪阳村贫困户占1/3。锦源山庄以茶叶加工体验、售卖土鸡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10多户。一品茗山庄、三和竹鼠在旅游旺季时为贫困者提供短期就业岗位,使贫困户通过为游客提供采茶、加工茶体验,以及餐饮服务来提高收入水平。坪阳村总阳寨组织由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构成的表演队为游客提供布依族习俗体验,使得部分贫困户得到了一部分收入。坪阳村的个别贫困户在村集体的支持下创业,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还有部分贫困村民采摘野生特产售卖給旅游者。 (二)坪阳村贫困群体的间接就业受益方式 华鑫茶叶开发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共为贫困户提供长期工作岗位58个,通过为贫困户提供采茶、剪枝、除草、施肥等茶园管护工作,解决贫困群众务工难题;另外,每年春茶生产期,坪阳村茶企业为坪阳村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人均收入可增加6000元,有效避免了“活被外地人干、钱被外地人赚”,而当地人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坪阳村贫困户都有自己的茶园,通常以采摘自家茶园茶青卖给茶企业的形式提高收入水平。部分茶企业直接与贫困户签订茶青购销协议,提高贫困户种茶和茶园管护的积极性,保障其收入来源。 坪阳村将集体项目资金入股社区的旅游接待和住宿企业,通过此项,2017年坪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8万元,贫困农户每户实现首次集体分红300元。另外,坪阳村引导贫困户将“特惠贷”入股到茶企业,以年终分红的形式增加收入;发动贫困户将土地出租给旅游住宿业经营,每年可以得到2000元的土地收益资金。 坪阳村通过向贫困居民提供森林防火保卫员和公共环境卫生保洁人员的岗位,让贫困户得到就业的机会,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部分贫困户通过参与政府的异地移民建设工程、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得了临时性的收入。 总体来看,坪阳村茶旅扶贫产业链正在从线性走向网状,核心产业包含了观光游览、住宿、餐饮、娱乐体验、购物等企业;边缘产业涉及第一产业的茶产业、林业,第三产业的环境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租赁服务、建筑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95%以上为本地化企业,它们提供的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都匀毛尖茶文化的特色。在坪阳村茶旅扶贫产业链中,对扶贫作用最明显的核心产业是特色观光业(茶企观光)、特色接待与餐饮业,边缘产业最后重要的是茶产业。贫困人口通过融入茶旅产业链就业获利的方式较为多样,以劳动就业参与(固定、临时)为主,资本流转参与、自主创业参与为辅。 三、坪阳村贫困群体融入旅游产业链的受益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核心产业不完整导致直接就业受益方式有缺失 1.缺少旅游交通行业 坪阳村的内部旅游交通管理不善,提供就业岗位较少,这对游客进入村寨和在村寨内进行较远距离的游览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利。 2.缺少地方向导服务 坪阳村作为一个特色旅游村寨,没有内部的导游,影响了游客进入村寨后的深度体验。 3.深度体验产品不足 坪阳村的旅游主导产品是与茶相关的,但对于茶园的利用只局限在观赏和采摘,与都匀毛尖从文化有关的体验性活动不够深刻;坪阳村独具特色的民俗体验活动创新程度不高、盈利不足,许多贫困户或者村民更愿意在家种地,不愿意直接参与此类活动。 (二)边缘产业与核心产业融合不深造成间接就业受益方式宽度不够 1.茶企业不能提供数量充足的固定就业岗位 坪阳村的旅游主要以茶产业为主,茶叶生产有旺季和淡季,相应的茶企业对劳动力需求也会产生波动,使得部分贫困户的收入得不到保障。 2.部分农业行业与旅游业脱节 一方面,坪阳村贫困群体间接就业获利形式主要以茶叶为中心。茶叶作为重要的旅游商品无可厚非,但这也使得旅游商品过于单一,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而坪阳村大面积种植的海花草和竹林却尚未转化为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旅游餐饮企业需要大量特色食材,但当地村民的产能太小且价格偏高,企业往往从外地市场购买。 四、坪阳村旅游产业链精准扶贫的途径 坪阳村大部分贫困户通过融入茶旅产业链就业获取了收益,走出了贫困的困境。剩余的贫困户一类是年龄偏大,就业思维不宽、能力不强;另一类是老、残、病群体,主动就业的可能性不大。为了使这些贫困户能更为广泛深入的融入茶旅产业链,提升受益质量,可采取如下方式: 第一,以“特惠贷”形式+入股(资金、车辆)形式成立旅游运输企业,充分发挥原有旅游运输工具的作用,为有技能的贫困个体提供运输岗位,吸纳老、残、病群体从事票务、车辆清洁管护等工作。 第二,贫困户作为社区内部土生土长的个体,对周边的山水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且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因此,要充分重视贫困户在乡土展示上的话语权,提供深度体验的茶旅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组织他们为游客提供向导服务。 第三,旅游餐饮企业实施“输血”行动,自身定向购买和引导游客购买老、残、病贫困群体的特色食材,并逐渐帮助他们扩大产能。 第四,引导和支持贫困户利用海花草等其他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商品。 五、结语 少数民族村寨贫困群体通过旅游扶贫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是建立在农旅融合的产业链基础上的。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时期,针对少数民族村寨剩余的贫困群体,应通过弥补本地化的旅游扶贫产业链的不足,以劳动就业参与、资本流转参与的形式为重点,提升他们参与的数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小艳.浅析西部民族地区选择旅游扶贫方式的理论支点[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60-61. [2]王铁, 张全景.乡村旅游在缩小城乡差距中的作用——以 Pro-Poor Tourism(PPT)为核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152-156. [3]刘娟娟.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旅游产业链问题和优化[J].农业经济,2019(5):33-34. [4]孙文婷,许玉红.中国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8(4):12-15. [5]高小茹.扶贫背景下农村旅游产业链存在的問题和优化措施[J].农业经济,2019(5):46-47. [6]郭舒.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J].旅游学刊,2015,30(11):31-39. [7]邓小海,曾亮,肖洪磊.我国扶贫旅游产业链优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3):167-175. [8]王超,罗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6(1):8-18. (责任编辑:郭丽春 刘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