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非中心城市大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
范文 | 詹建英 江光亮 提 要作为办学特色的重要内涵,大学特色文化是高校重要的精神财富,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竞争力重要标志。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中心城市大学必须结合自身学科与行业优势,坚持“四个结合”推进大学特色文化建设。即坚持与地域特色结合,拓宽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路径。坚持与行业特色结合,提升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水平。坚持与学科特色结合,强化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优势。坚持与时代特色结合,推进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进程。这是新形势下非中心城市大学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肩负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非中心城市大学;特色文化建设;“四个结合” 作者简介詹建英?穴1986—,女,四川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现就职于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助教,研究方向为新闻宣传工作及其相关研究;江光亮(1978—),男,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新闻宣传工作和中国近现代史。江西南昌 330013 基金项目?演抚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sk22)、东华理工大学校长基金项目(DHXW1318) 一、加强非中心城市大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意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之于大学,如精神、品格之于人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文化,不仅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也是地方文化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作为所在地市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高地,非中心城市大学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丰富大学特色文化建设理论、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增强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有利于丰富大学特色文化理论。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要阵地。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目前,关于大学文化研究虽不是新鲜话题,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理论论述,即大学文化的内涵、特点、重要性等概貌式分析,将研究对象界定为“非中心城市大学文化建设”的学术论文近乎空白。鉴于此,本文以江西省非中心城市大学(二本高校)文化建设实践为中心,考察非中心城市大学文化建设的特征,探讨非中心城市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发展策略,以期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理论,并为大学特色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二是有利于提升地方文化建设水平。非中心城市大学数量多、分布广,学生总量大,是所在区域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高地。?眼1?演在此,我们需对非中心城市大学与地方院校、地市级院校作简要区分。地方院校是按照“行政管辖”的分类,相较于中央部委直属院校而言的,它指的是省?穴市、区?雪属高校和省直辖市?穴地、州?雪属高校?熏即由地方财政负担?熏在干部人事、拨款等重大事项方面,主要由地方党委、政府负责管理的高等院校。从此角度说,地方院校中涵盖了非中心城市高校。而地市级院校则包括本科、高职及专科院校,且大都位于非省会城市。本文所研究的非中心城市高校,特指地处省会城市以外的二本以上院校。以江西省为例,全省12所非中心城市(二本)高校,主要分布于抚州、景德镇、赣州、九江、吉安等地级市,大多是该市唯一的本科高校。2013年6月,这12所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203141人,占全省大学生总量的近1/4,在其地市文化事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眼3?演因此,加强该类高校的文化建设与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三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过程,本身即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大学办学特色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眼2?演作为办学特色的重要内涵,大学特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学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转变,大学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存在着院校合并转型、多校区并存、多层次多类别教育对象的非中心城市大学而言,特色文化建设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成为其当前发展的紧迫任务。加强大学特色文化的构建,将营造大学良好的人文学术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将有力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新形势下该类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把握非中心城市大学特色文化建设三大特征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包括非中心城市大学在内的地方高校不仅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主力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眼3?演一般而言,非中心城市大学大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偏离中心城市,同一城市内高校数量很少,多为独有一家。第二,与高水平大学,甚至与那些地处中心城市的一般高校相比,办学总体实力偏弱。第三,所在区域大都具有经济、人口、资源、文化等某方面特色。?眼4?演由此视角切入,非中心城市大学的文化建设也呈现如下三大特征。 第一,所在地经济欠发达,同城高校少,多元化师生较少,文化开放度低,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非中心城市大学由于所在地级市同城高校少,而且经济、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学校之间缺少交流与比照,大学文化的开放程度不够。一般来说,位于中心城市大学的交流,通常采取就近原则,普通师生跨城交往困难。同时,受学校性质和办学层次差异的影响,处于地级市同城的高校交流也不多,使得非中心城市大学文化开放度低。更为严峻的是,地处非中心城市的大学难以获得所在地市财政、经济等方面的有力支持,高水平、国际化、多元性的优秀人才引进困难,大多存在着办学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功能单一等问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师资、生源竞争加剧,该类大学中外地高层次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比例越来越低,优秀生源与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严重影响着大学文化的多元性。受制于非中心城市客观实际和自身办学实力,该类大学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非中心城市大学一般具有鲜明的学科与行业特色,形成了办学独特优势和文化建设的历史资源。一些非中心城市高校综合实力相对较弱,但在某些行业、领域或专业学科上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这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其中,学校本身历史文化传统也是其宝贵的文化资源,为其特色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内涵。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作为地处江西的一所大学,学校也许并不广为人知;但作为一所核军工的特色高校,东华理工却深受业界的青睐。学校建有全国唯一的“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全国乃至亚洲唯一的铀矿陈列馆,建成了核地学特色人才的本、硕、博完整的培养平台。学校还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的主办单位和亚太地区同位素数据中心,被誉为“中国核地学人才的摇篮”和“国际原子能事业的宝贵财富”。 学校整合56年核军工文化建设成果,组建以地质博物馆、铀矿陈列馆、校史展览馆、海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和蘑菇云广场为主体场馆,以核地学科研平台、核地学教学平台等为辅助设施,打造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科普-景观”为一体、核军工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育园区。2013年6月,学校“核地学教育科技园”在全省高校中成为首家“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眼5?演 第三,非中心城市大学地处该城市人才、文化、教育的中心,有利于吸收所在区域的资源,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底蕴与优势。这突出的体现为地方文化对当地大学的影响。凝聚地方传统、生活历史、精神观念等于一体的地方文化,本身就是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植根于当地的大学,或多或少会受当地文化的影响。?眼6?演经过多年的积淀,非中心城市大学充分吸收了所在区域经济、人口、资源、文化的特色元素,发展了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独特文化底蕴,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例如位于“中国瓷都”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充分挖掘当地的陶瓷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亮点,提升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地处赣东北地区的上饶师范学院,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整合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上饶集中营等历史资源,不仅重点学科建设中吸纳当地红色资源,开展红色资源史料的“抢救工程”,并且在师生中开展一系列红色资源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地方红色资源的文化底蕴和独特优势。 三、坚持“四个结合”推进非中心城市大学特色文化建设 一般而言,大学文化可视为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四者共同构成了大学文化的有机整体。?眼7?演从大学文化的四个层面,结合非中心城市大学的实际,探析其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第一,坚持与地域特色结合,拓宽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路径。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予以呈现,构建大学特色文化同样需要载体。大学校园内“物质形态”的文化,包括校园建筑、园林绿化、人文景观、文化活动场所、传媒设施和自然生态的保护等。非中心城市大学必须克服同质化,坚持立足地方实际,坚持与地域特色结合,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拓宽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路径。作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江西,省内地市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地方文化恰是建设大学特色文化的先天优势资源,为所在地高校建设特色文化拓宽途径。 景德镇陶瓷学院充分利用地处“中国瓷都”优势,将当地陶瓷文化直接引入大学特色文化的建设中。学校充分利用周边大规模瓷业遗存,如作坊窑房、窑砖里弄等作为学生户外实践场所,建造彰显陶瓷文化的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楼。扎根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九江学院,利用“浔阳”古城深厚的文化资源,继承并创新白鹿洞书院文化精神,校内矗立着刻有“白鹿洞书院学规(宋·朱熹)的文化墙,设立以九江历史文化名人命名的道路与景观,如周敦颐雕像、校园的主干道命名为“濂溪大道”(注:周敦颐晚居莲花洞,建濂溪书院),校内设有“阳明山”、“明月湾”(分别因王阳明曾数次游历庐山、黄庭坚故里明月湾由来)。?眼8?演坐落于“才子之乡”抚州市的东华理工大学,秉承文化为魂的理念,注重挖掘临川文化内涵,设立与之相关的学术机构,如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临川文化研究所等,大力开展以曾巩、汤显祖等为代表的临川名人和以宜黄腔、抚州采茶戏等为对象的学术研究,举办了全国“孟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系列学术研讨会,开办校园戏剧节等活动,丰富特色校园文化内涵。 第二,坚持与行业特色结合,提升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水平。在我国高等院校体系中?熏有着一批在各个行业领域支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等院校,人们大都将其称为行业特色大学或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眼9?演江西省非中心城市大学大多具有某方面的特色,与之相应的在某些行业领域中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亦被称为行业特色大学。如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的江西理工大学,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在有色金属行业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陶瓷领域的黄埔军校”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在陶瓷行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文化品位及相关文化现象。它是校园文化的晴雨表和校园的“活文化”。?眼10?演行业特色大学与行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行为文化的角度进行特色文化构建,需要坚持与行业特色相结合,突出的表现为把传承行业优秀文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通过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校史教育等途径,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行业的优良传统等与育人实践相结合。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学校开展以陶瓷为主题的行为艺术,邀请专家来校进行艺术交流与指导,主办以陶瓷艺术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和交流活动等形式,提升学校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将特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发挥至最大化。东华理工大学坚持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观念,以培养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搭建了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校园文化“核”元素成为其显著特色。通过举办“核军工”文化节和核地学“学术沙龙”,开展核科技竞赛和“献身核工业”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中核集团“感受核工业”夏令营活动等形式,彰显了东华理工大学核文化鲜明特色,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特色文化建设。?眼11?演 第三,坚持与学科特色结合,强化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优势。大学制度文化是连通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载体,制约并引领行为文化的方向,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保障,也是大学管理的基础。原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曾将大学自治视为哈佛成功的重要原因,而他所指的自治即为教育体制和制度的改革。?眼12?演学科建设是形成大学特色文化的重要方面,是教师主体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部分研究将学科特色视为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非中心城市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制度作保障,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大学特色文化的构建,需要结合学科特色,将学科特色融入学籍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学科专业建设等制度中,强化制度文化建设的优势。 地处有着“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的赣州的江西理工大学,多年来形成了以钨、铜、稀土、铅锌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资源开发、矿物加工、冶炼和材料加工为特色的优势学科群。围绕这些优势学科,学校坚持“教学优先、教师优先、学生优先”的管理原则和“教学是否满意、教师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满意”的工作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各级部门的科学管理和治校水平,加强管理与监督,完善规章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眼13?演作为核学特色和地学优势鲜明高校,东华理工大学始终弘扬“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优良文化传统,在涉及三万师生利益的饮食服务工作中,摸索并逐渐形成“以人为本,质量为先,安全为重,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工作思路,连续十年被评为质量信得过单位,十年零事故,荣获“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中国高校餐饮行业先进集体”、“中国高校百佳食堂”,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和江西省多位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学校不断深化管理节能、观念节能和技术节能改革,结合核学和地学学科文化传统,开展“爱护地球、节约资源”系列活动,倡导“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低碳生活理念,培养师生的勤俭节约理念,大力创建节约型校园,被列为首批国家级节能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眼14?演 第四,坚持与时代特色结合,推进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进程。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大学以精神为最上。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个性和独特气质,具体表现为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尊崇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及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非中心城市大学构建特色文化,应结合时代特色,不断提炼和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发挥学校精神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将学校精神的育人功能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 根据学校特色,结合时代背景,非中心城市大学再创艺术作品,彰显学校精神,丰富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第一所核军工院校,学校始终注重弘扬“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核军工精神,广泛开展形式活泼的军工文化活动,推动军工文化广泛深入开展,形成了“明德厚学、爱国荣校”的核军工校园文化,涌现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国际原子能机构赴伊拉克核查专家唯一中方代表郭冬发等高素质人才的“明星方阵”。不仅如此,学校积极探索军工文化理论、创造军工题材艺术作品等形式,创作了反映该校教师为国防军工事业无私奉献的校园短剧《生日》,增强了广大学生从事国防军工事业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了一大批优秀学子投身国防军工事业。值得一提的是,中青年画家、学校艺术学院马涛教授将地质与核特色文化融入其艺术作品中,创作了《历史的巨变》、《铸造生命的灵魂》、《注视》、《钢铁人生》、《距离》、《远方》等优秀作品,其创作对象源于学校的历史与典型人物,并被收录于专业刊物,学校特色文化为其提供创作灵感,特色文化与其艺术作品互生互荣,随着其艺术作品的屡获殊荣,东华理工大学特色文化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当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正在大力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特色文化建设,彰显新时代的东华理工精神。 总之,非中心城市大学特色大学文化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国家战略发展格局的调整,“今日的中心城市可能是昔日或未来的非中心城市,今日的非中心城市也许是过去或将来的中心城市。”?眼15?演地理区位的优劣并非一成不变的。立足办学地域实际,结合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和学科与行业特色,在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引下,从物质、精神、行为与制度上全面构建特色文化,非中心城市大学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与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激烈高等教育竞争中彰显自身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江西省高招办2013年二本招生录取人数统计得出。 责任编辑:邵猷芬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