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河北:种桃种李种幸福 |
范文 | “上秤喽!”拎着两袋刚摘的水蜜桃,游客张先生站在了秤前。 “来啦!”正在采摘园另一头清理杂草的郭信明,跨上电动三轮车赶来,“一袋6斤,一袋7斤多,给您算13斤。” 郭信明今年68岁,是河北省怀安县叶家辛窑村村民。“以前出去打零工,在外吃住开销大,一年下来也就收入三四千元。”老郭说,“如今在村里的鲜果蔬菜采摘园打工,每月挣1800元,一年就是两万多。” 叶家辛窑村地处浅山丘陵区,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谷黍。过去靠天吃饭,一亩地一年下来只挣个五六百元。 脱贫之路怎么走?“还得握指成拳,发展特色产业。”村支书赵建根说。2012年5月,村集体流转村民土地265亩,成立了鲜果蔬菜种植合作社,采用“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起温室大棚101个,种植错季水蜜桃、杏、李、葡萄,还有蔬菜等。贫困户通过土地租金、合作社分红、就地务工等渠道稳定增收。 “村子离高速公路车程20来分钟,自打建了采摘园,不少城里人到这里采摘度周末,村民收入多了,村子人气旺了。”赵建根说,去年,这个不到600人的小村庄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收入近60万元。村里有贫困户114户179人,基本加入了合作社。2016年底,包括老郭两口子在内,叶家辛窑村103户164人脱贫出列。 “如今冬天也闲不住,果树进入休眠期,大棚里还有各种蔬菜,除了采摘,还要供应超市和企业。”老郭说,“地里不荒,还有钱挣,俺打心眼里高兴!” 采摘园里硕果累累,一路走来却非一帆风顺。这些年周边地区乡村采摘红火起来,叶家辛窑村怎么做出特色、吸引游客? 村里尝试种植新品种。“淘汰老旧品种说来轻巧,做起来可不简单。前期投入大、风险高,技术跟不上也不行。合作社本来就家底薄,经不起折腾。”赵建根带着部分农户到外地参观学习,拿着方案四处奔波找公司谈合作。经过一番考察,合作社去年引进新品种红心火龙果。 采摘园清理了几个温室大棚。“俺们这里昼夜温差大,长出来的火龙果特别甜,游客爱吃。”老郭说,“种植红心火龙果,一个大棚年纯收入约6万元,比种桃种杏强一倍。” “品种还在更新,今年又引进了冬枣、桑葚、樱桃、枸杞等新品种,还流转土地4560亩,重点发展林下采摘。”赵建根说,村里定下新目标:将产业链由单一的鲜果采摘延伸到亲子休闲、农家餐饮、休闲度假,变半日游为一日游、两日游,“村里的基础设施已经建好,餐饮、农家住宿很快就能投入使用。依托采摘園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又添了新路子。”(转自人民网) [作者简介] 马晨,人民日报记者。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