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垂直分工与特色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范文

    刘海蓉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逐步普及,教学特色是非综合、研究型(就业型)高校所追逐的目标。教学特色不可能单靠行政力就能实现。按制度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特色教育可依赖的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特色;创新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往往只考虑到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的这一层面,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层面的改革,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被忽视。其实,教学特色恰恰大部分内容只涉及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

    目前,中国高校有"三层"和"四层"管理模式,"院系型"(三层)模式(即:学院-系-教研室)和"校院型"(四层)模式(即:学校-学院、部-系-教研室)。院系型,一般是专科和名称为学院的高校的设置模式(有的学院把学生较多的系设为二级学院);校院型,一般是名称为大学的高校设置模式。这样的机构设置,对教学特色来说本质上没什么大的影响,只是行政管理分层问题。一般规律是行政管理层次多与少,与其管理效率是负相关关系。对教学特色不是决定性因素,与其相关的是垂直(管理)分工。

    1 高校管理层级的性质

    高校内部垂直管理分工,是指各类管理在不同管理层次上的分布。高校管理一般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管理、群团和宣传管理四部分;行政管理有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六大块。与特色教学有直接关系的只有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

    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是高校的主体,其他管理都是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主体管理的。

    教学和科研管理在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其核心内容,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竞争力的核心又是教学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而教学特色本质是业务管理,它受行政管理的制约。三层管理模式中,院、系两级管理实质上是纯行政管理,其业务管理一般都在教研室;四层管理模式中,校、院两级也是纯行政管理,系才是真正的业务管理层级(四级模式的教研室仅仅是专业分工的需要,甚至是课程分类的业务单位)。分设院、系是行政管理分类的需要,而不完全是学科、专业分工的需要。

    我们这里不是为了分清管理层级是行政还是业务性质,而是说明教学特色的责任应该落实在高校最基层的业务管理单位。即要抓"教学特色"必抓"特色教学",抓教研室(三层)和系(四层)的特色,教师的教学特色,就抓住了教学特色,系和教研室的业务管理就是现代高等教育特色教学的主体,即系、室的分设是特色的需要,是学科和专业分工的需要,不完全是行政管理的需要。

    突出特色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加强行政管理是治标,加强业务管理是治本。所谓"治标"是指教学的管理的规范、统筹、有序,形式上的统一与规范是必要的。所谓"治本"是指教学业务知识转化的速度和方向性、系统性、实用性,这些才是本质的。

    第一,知识传授转化的速度,是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客观区别所在。学生基础好、理解力强,老师传授知识的难度小、速度快,需要的课时少;基础差的同学,理解与知识迁移能力差,教师教学难度大,速度慢,需的课时和实训项目多。同时,老师的教学水平高,学生学起来有兴趣,复杂的问题,简单几句话能解释清楚,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简单问题能够"复杂化",能提高学生深入、细致的思辨力。老师教学水平低,学生没兴趣听讲,复杂问题说不清,简单问题一带而过,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辨力帮助不大。

    第二,知识的方向性,是指专业测重的课程体系定位。目前的本、专科专业,一般都是相对大的行业、岗位群而设置的(高职高专理工科多数专业相对岗位单一),尤其是本科教育和文科类的专业,在短短的几年内不可能把未来岗位群的所有知识都一一教一遍,只能有所测重,有所取舍。重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决定学生知识体系的定位。从具体的方面讲是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从抽象的方面讲,是学生的知识内容有机构成。这是特色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第三,知识的系统性,是指专业知识的科学性。科学的系统性知识应该是开放的(可发展的、外延可延伸的)可深入的具有创造潜能的知识。这就是高校长期争论的"宽基础"与"精专业"的矛盾所在。实际是教学定位与学生发展定位的矛盾,向研究型发展的本、专科生需要宽基础,就业型的需要精专业。作为高校,争论没有意义,无论研究型还是就业型,我们就是要研究在有限的时间内(课时内)传授可发展的和传授有创造潜能的知识。这里并不排除动脑与动手岗位的区别,现代社会的动手岗位更多的是动脑。纯机械行业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不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

    第四,知识的实用性,是指知识的时代性和适用性。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尤其高科技行业无不渗透着新技术新知识,高校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不可或缺的客观要求。教材赶不上社会进步,"学生一毕业,知识被淘汰一大半",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真实写照。但我们不能对其不闻不问,要尽量缩小知识淘汰率,教材跟,不上时代但老师教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以教材为蓝本,自编讲广义的教师一般都是有责任心特色,或有特色的教师,教的或有时代性或有适用性知识。

    上述四个方面无不说明高校教学的着力点就在系、室这一层级,行政管理不可能具体到这样的程度,技术上也不可行。

    2 教师的自由度与财力的充裕是特色与创造型人才的土壤

    任何高校竞争的结果,其本质区别是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与特色的不同。量的多少,受客观因素制约的多,而特色则是高校自己能掌握和控制的内容。围绕特色做文章,是未来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里并不排除其他竞争力的提升)。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研究提高系、室管理的核心地位。

    系、室管理的核心地位应该体现是以下三个方面:

    (1)权利与义务相对称。一般来说,高校的系、室是最基层的业务单位,不可能受到学校(法人管理者)的重视。一般都交院、系管理。要让系、室层级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应在"人权与财权"两个方面赋予一定程度的自主权。象市场经济的活力来自企业一样,高校的活力是来自最基层的业务管理单位,而非院、系等行政管理单位。政府赋予企业经营自主权是为社会创造效益,高校赋予系、室的自主权是为高校和社会创造人才效益。

    我国高校之所以在世界上排不上前100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社会虽已实行市场经济,调动了经济细胞的积极性;而高校却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制约、限制、打击了教学细胞的积极性。

    (2)高校必须实行人员分类管理。高校是教学科研单位,往往人事与分配管理一锅煮。一个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与教授的档案工资差不了多少,再宽阔胸怀的知识劳动者也会有想法。其实,高校有三种人,一是职员,二是教员,三是服务员。职员可比照公务员改革,服务员可比照企业改革,而教员则应由教育部和人事部规定。但是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并没有把三类人的分配明确下来,政府若放开高校分配管理,也应该给个区别的标准或差距的最高限制。

    (3)给高校老师充分的自由,"大学"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大爱"。高校教师是中国高级知识份子阶层中数量上的主体,其知识制造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其研究领域受到的限制很多,恐怕中国没有人文社科类"院士",与此不无一定关系。中国的人文社科专家没有认真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书籍可能不在少数,他们的视野被遮挡,思想空间受到客观的限制。

    "研究无禁区,课堂有纪律"应该成为高校教师的守则。目前的课题申报、论文评奖、职称评审都是政府操控,其负作用大于正效应,有的改革改倒退了,如高校进一位本科生当教师,人事局要考试不知是什么道理。最近,新加坡准备把两所著名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大学)非国有化,让其享有更大的自主权,以利提高两所大学的素质。说明"自主"与"素质"是不可分的。

    对教育政府不能近功近利,对教师高校也不能近功近利。还要加一句,大学必须有"大爱"才是大学。

    在政治上充分自由、财力上充分保障的环境下,教师个人有特色,高校才有特色,才可能出有创造精神的特色人才,教师没有特色不可能培养出特色人才。只有有特色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徐长发. 创新人才从这里起步:特色学校精彩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孟丽涛. 高职高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