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问题探究
范文

    王永久

    摘 要:金融是现代经济建设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助推和支持。当前,随着三农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服务三农方面不相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服务三农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此来为日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模式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引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三农发展脚步不断加快的形势下,解决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服务三农方面不相适应的问题,把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完善更好的融入到三农的发展中来至关重要。

    1 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问题与分析

    1.1 农村金融体系缺乏完善性和系统性

    首先,在当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缺乏充足的金融主体作为支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商业银行从农村金融体系中抽离,导致金融供给渠道减少。就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其主要以盈利为根本目标,由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在对网点进行设立的时候,第一选择便是城市,农村则完全不考了。(2)支农效应无法得到充分展现,在我国众多银行中,唯有农业发展银行属于农业政策性银行,但就目前农业发展银行所开展的业务来看,却显得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客户的全方面需求。(3)农村信用社处在改革发展时期,人才、网络、技术、业务品种短时间内难以承担农业信用的发展需求,虽然肩负着服务三农的重任,但由于各个方面的欠缺,从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4)邮政储蓄"分流",减少了支持三农的资金来源。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吸走了农村支农资金来源,使得支农资金短缺的农村金融雪上加霜,更加缺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

    其次,农村信贷资金的供与求存在失衡,一方面是因为邮政储蓄凭借着自身点多面广的优势,占据了农村储蓄的大部分市场,但是,由于其缺少相关的信贷业务,从而导致支农资金出现了分流的现象,而且还加大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2)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农村县级政府也很难做到将财政存款偏向存于支农力度大的农村信用社。

    1.2 影响支持服务三农效果的原因是信贷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一)信贷准入限制过于严格。(1)农信社不能跨区域办理贷款业务。(2)信用卡贷款规定只有信誉等级够高的人(如:VIP用户)才能申请。(3)没有合适的担保抵押物很难获得除小额农贷外的贷款。

    (二)信贷产品不适合当前的"三农"需求。(1)小额贷款授信期限与生产周期不匹配,虽然小额贷款近年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还款期短,无法与生产见效周期相适应等。(2)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较小,贷款的资金少,一般都是五万元以内。(3)其它信贷产品在办理过程中都需要担保抵押。

    (三)农户抵押和担保比较困难、金融机构对贷款抵押物的要求仍然十分严格。(1)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其所拥有的最具价值的就是房子,可以农村的房价又相对较低,所以导致农户抵押困难,就更别说担保问题了。(2)《担保法》规定的使用权、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由于相应的评估登记机构等不健全,在农村抵押贷款很难实现。

    1.3 农村市场发育不成熟,区域间差异及信用观念明显,金融服务创新与农村市场不相适应

    (一)大量的农村金融服务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提供,然而就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来看,却存在着服务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尤其是在三农发展脚步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根本无法满足其相关需求。

    (二)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不相适应。(1)农贷对象的范围狭窄。贷款的对象比较狭窄,局限于农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个体户,与新形势不适应。(2)农村金融市场细分不够明确,对三农金融需求主体一般很少进行细分,忽略了客户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4 农业机制保证不配套

    (1)农业保障救助体系无法满足三农发展的需求,以农业保险为例,青海省作为我国农牧业大省,却由于自然条件复杂,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作物受灾,但与之相应的补偿却十分有限,根本无法与受灾的数额成正比。面对这种情况,大部分农民都有贷款的意愿,但却都存在着因受灾等不可抗因素无力还贷的心理。

    (2)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无法满足三农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也呈现出更大的需求,如何将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地方财政投入到无限的农村建设当中也成为了当前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除此之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与当前三农发展的需求也不匹配,无法促进三农的有效发展。

    2 农村金融机构的完善对策

    (一)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支持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结合农村发展需求,对当前农村信用社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支农能力。(1)农村信用社结合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树立服务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制度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落实责任,深化改革。(2)对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解决。(3)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确立农信社支农主导地位,充分认识到:一旦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那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全国性金融灾难的发生。

    (二)积极引导商业金融加大支农力度。(1)对于贷款的比例和范围,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做到全面了解与掌握,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通过投资来扶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为了进一步拓宽农业的资金筹措渠道,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对农业贷款的比重适当加长,对于一些规划化、产业化的项目,应该及时给予配套资金。

    (三)扩充政策性银行的服务功能。(1)恢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业务,建立政策性金融财政补偿机制,积极运用财政政策,支持三农。(2)确立政策性银行的服务三农的经营定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新适合农业发展的信贷业务。(3)在政府和科技的有利投入下,引导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开辟资金来源,更有效的增强农业比较优势和资源的合理配置。(4)央行要及时向政策性金融提供支农再贷款,财政要时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贴息资金,以及时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风险,不要让风险积聚过大。

    (四)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1)建立多种制度并存、竞争有序、布局合理、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比如农村储贷协会、小额信贷互助协会等农村金融组织。(2)建议取消全部的邮政储蓄资金转存款高利率的优惠政策,从源头上遏制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造成的失衡,防止出现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大的现象。

    (五)完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满足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1)适当提高农业贷款授信额度,满足农业生产资金的需求。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使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见效周期相一致,可采取因户致宜来调整贷款长度期限,以适应农村市场的要求。

    (2)推进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行适度城乡差别利率。完善中央银行调节机制,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票据市场,调节信贷资金流向,放宽农村金融机构贴息条件,使金融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

    (六)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和保证机制,增强金融支持三农的信心

    (1)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农村的积极性,从而对农业产业结构实施进一步调整,对农村金融造成的无法回收的损失进行补偿,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农村基础建设,逐步改善农民生活坏境。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信款投入,加快农村基础建设,加强农业可发展能力,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七)改变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

    (1)当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金融体系不断改革的情况下,虽然农村金融体系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重构,但就当前农村的实际环境来看,却根本容纳不了大量的资金。

    (2)硬性地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也只是没有多大效益的投入,最终又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

    (3)以农村自愿为基础,通过土地的再承包,将土地集中在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手里,更好的将土地的使用价值体现出来。

    3 结束语

    通过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在金融资金供给、信贷政策支持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做出新的研究,结合三农自身的特点、作用和经营生产模式,发挥好金融支持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应有作用,有效推动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于丽红,兰庆高,贾峤,卢秋林.论化解"三农"问题的金融支持[J].农村经济,2006(1).

    [2]赵劲松,夏伦芳,彭先明.对金融支持"三农"建设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6(10).

    [3]黄小祥.坚持农村金融创新破解金融服务"三农"难题[J].农村金融研究,2007(4).

    [4]吴军."三农"问题与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