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习近平的群众主体观
范文

    宁宇涵

    [摘 要] 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突出人民群众的力量。目前,加强群众主体观建设,有助于坚持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群众主体观内涵要求为坚持群众路线,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贯彻落实习近平的群众主体观,有助于重新认识人民群众的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习近平;群众主体观;主体观建设;内涵与迫切性

    [中图分类号] D230 [文献标识码] A

    Xi Jinping's View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Ning Yuhan

    Abstract: The point of view of Xi Jinping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Marxist view of material history that the masses are the creator of histor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power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Currently, to enhance the public view on the masses' principled position will help strenghten the subjective position of the masses and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The connotation of Xi's viewpoint includes adhering to the mass line, learning from the people, adher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eople's interests first, and setting up the correct authority view. Carrying out the concept of xi Jinping helps restore the role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mobilize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enhance 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accelerate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Xi Jinping, subjectivity of the masses,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connotation and urgency

    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了历史,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主体,中国革命的胜利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中华民族的崛起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以权谋私,敷衍群众现象存在,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加强群众主体性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加强群众主体观建设的迫切性

    加强群众主体观建设,有助于坚持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动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自我利益实现的主体,便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发挥群众主体性

    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人民群众,中国梦的实现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全国各族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加快了实现中国梦的步伐。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有力保障,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成果。人民群众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也是共享中国梦的成果的主体。实现中国梦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最终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民群众是共享中国梦的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中国梦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的客观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标,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贯彻落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目的就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让人民共同享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群众凝聚力量共同建设,党员干部要贴近人民群众,协调人民群众积极地投入共同富裕的建设中,切忌以权谋私,脱离群众。共同富裕的成果更要惠及全体人民群众,让全体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性地位,做到发展紧紧依靠民群众,发展成果更要惠及人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的客观要求。

    二、习近平群众主体观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助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人民群众是发展主体,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深入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无穷的智慧。习近平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认识到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无穷的智慧,强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党员干部深入人民群众,听取人民群众的意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有问题有困难及时向人民群众请教。习近平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2]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历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习近平指出把人民群众当作老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主体性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党员干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大众化,而且有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群众,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最重的份量。习近平心系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处在困难中的人民群众,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所关心所担忧的事情就是大事,只有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权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心系人民群众,忠于人民,为民服务,指出党员干部只有贴近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见实效,才能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人民群众是权力主体,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发展者,是自我利益实现的主体,习近平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强调只有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得到应该得到的利益,才能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觉自愿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强调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要求党员干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珍惜手中的权力,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仅仅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3]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以权谋私,官僚主义只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甚至丧失执政的权力和地位,习近平指出离开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绝对无法实现党的宏伟奋斗目标。

    三、落实群众主体观的主要途径

    习近平的群众主体观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落实习近平的群众主体观,有助于重新认识人民群众的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增强群众的主体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建设

    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我利益实现的主体,是权力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人民群众,党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体自觉性,广泛地利用多种渠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建设,监督评判党员干部的工作,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建议,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4]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无穷的智慧,有效利用网络,新闻等手段,积极地行使监督权和自由权等权利,参政议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党员干部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传播社会正能量。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深刻了解我国的客观实际。我国政策方针的制定,要尊重群众的主体性,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让群众积极地参与,接受人民群众地监督。

    第二,党员干部要增强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强调党是人民群众的政党,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要增强服务意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认为党的根基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坚持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密切党群关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党的事业和工作才能更好的发展,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习近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阐述党员干部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性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重实效。人民群众首先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的民生问题,党员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之风,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做出实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难事,让人民群众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到全体人民。

    第三,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有利于确保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习近平强调:“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5]建立规范体系,健全法规制度,一方面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能有所约束,有所敬畏,另一方面尊重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性地位,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是人民群众根本意志的反映,保护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性地位,确保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要靠制度来保障。要把制度建设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谁违反制度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的领导者,要带动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时刻谨记,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性地位,依法行政,执政为民,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国家完善制度建设,不仅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旨在为民的严格要求,而且拓宽了人民群众参加社会建设的渠道,坚持了人民群众社会主体性地位,确保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03-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41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

    [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06-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79

    [责任编辑:刘玉梅]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