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无锡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创业转型突破的对策研究
范文

    摘 要:国际化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中的一种稀缺性战略资源、稀缺性要素,凭借其拥有的特殊知识和技能,其流入可以提高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从而产生有利于地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多重影响。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人才流动机制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以无锡新区为例,充分分析了国际化人才创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创业转型

    一、引言

    实践表明,一个地区能否得以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人才方面的竞争已成为地区间竞争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国际化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中的一种稀缺性战略资源、稀缺性要素,凭借其拥有的特殊知识和技能,其流入可以提高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从而产生有利于地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多重影响。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人才流动机制设计至关重要。

    当前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除市场机制外,政府引导机制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06年锡市实施“530”计划以来,无锡高新区是全国最早大规模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计划的国家高新区。2007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008年,中组部实施“千人计划”,伴随其后,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启动实施了本地区的人才引进计划。当前各级政府都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本地区的创新人才流动机制进行着顶层设计。

    当前,无锡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推进人才强区建设,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新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选择。因此,如何打破传统人才管理桎梏,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流动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人才国际化成为新形势下面临的新命题。

    二、新区国际化人才创业现状

    无锡新区是首批20个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之一,截止当前,引进海外国际化人才创业企业500多家,其中55%来自美国,9%来自英国,7%来自加拿大,6%来自日本等,其中70%来自于麻省理工、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重点聚集在微纳传感、软件外包、生物医药、IC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1.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引进的整体情况

    高新区历年共引进落户市级国际化人才企业636个,占比无锡市1/3左右。无锡新区2006年-2011年累计引进“530”计划国际化人才526名(123个A类、132个B类、264个C类),2012年市级政策调整后引进“东方硅谷”创业国际化人才107名、创业团队5个(有2个与国际化人才重合)。“530”国际化人才55%来自美国,其他主要来自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创办企业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生物医药、软件外包、IC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国际化人才企业当前的存活状况

    当前存活的国际化人才企业276家,占比总数的43.4%,持平于无锡市平均水平。全体国际化人才企业每年4次、每个季度初均要登陆“市国际化人才企业发展信息报送平台”填报企业的运营数据,主管部门总体上参照企业是否能正常报送数据作为企业是否存活的衡量依据。2016年1月份的数据填报情况显示,无锡市有825家国际化人才企业能按期填报(视为存活),其中高新区占比33.5%。

    存量企业的内部归类统计显示,目前存活的276家企业中,有66家被列为“重点企业”,72家被列为“值得关注企业”,138家被列为“普通企业”(占比50%)。随着时间推移,普通企业绝大部分会成为死亡企业,真正有望产业化发展、在本地生根形成规模的,预计100家左右。

    3.國际化人才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情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环境下,高新区优化政策、集聚资源、做强服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创业,搭建科技金融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全面推进创新创业融合发展、通过信息化平台加强互动服务,全年举办超过50场专题活动促进企业产业化发展。2015年全体存量国际化人才企业实现销售总额56亿元、纳税3.3亿元,销售超亿元企业10家、超千万元企业63家。一批国际化人才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在高新区生根开花。

    (1)国际化人才企业整体产出平稳快速增长

    ①纵向比较来看,国际化人才企业产出总规模快速增长。2009年-2015年国际化人才企业销售总额逐年翻番:2009年45家企业实现销售总额0.9亿,2010年131家企业实现销售总额2.9亿,2011年229家实现销售总额7.65亿,2012年272家企业实现销售总额16.67亿元,2013年275家企业销售总额38.54亿元、实现再翻番。2014年257家企业销售总额55亿元,比2013年增长50%左右;2015年销售总额56亿元,除感知集团、买卖宝等个别龙头企业因受大环境影响产出规模下降明显,其它存量企业总规模增长近50%。②横向比较来看,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产出居无锡市全列。2015年无锡全体国际化人才企业销售总额240亿元、超亿元企业20家左右,其中江阴远景能源一家企业销售近120亿元,占总量的50%。除去远景能源的数据影响,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产出总规模、超亿元企业数均占比无锡市的50%左右;以规模企业(销售2000万元)标准衡量,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有33家销售超2000万元,占比无锡市34.4%(无锡市96家);以产业化后备(销售500万元)标准衡量,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有88家销售超500万元,占比无锡市32.1%(无锡市274家)。

    (2)国际化人才企业开始批量登陆资本市场

    经过多年引进培育,一批国际化人才企业逐渐做大做强,逐渐成为新三板挂牌的重要来源。2014年高新区的众志和达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无锡市首家国际化人才挂牌企业;2015年高新区挂牌新三板国际化人才企业4家,占无锡新区挂牌数的20%;2016新年伊始,尚沃医疗电子、圣敏传感已获批挂牌迎来开门红,朗新科技、观为监测等近10家国际化人才企业均已启动程序,有望在2016年上市挂牌。据悉,无锡市目前国际化人才挂牌企业11家左右,高新区占比超60%。

    (3)国际化人才企业频受投资机构和科技银行青睐

    据统计,2015年高新区有近20家国际化人才企业新获得创业投资总额6.6亿元、近30家企业新获得银行贷款2.9亿元。和邦生物经过多年累积发展,获太龙金茂投资1.4亿元投资,航亚科技获华睿联创和优能尚卓基金联手投资3000万元,庆源激光被中机天正以1.2亿元估值并购,汉和航空继2015年引进投资4300万元、2016年被上市公司德奥通航以7亿元人民币估值受让6%的股权。

    (4)国际化人才企业已成为科技人才项目的主力军

    2015年无锡新区引进培育“千人计划”、“万人计划”11人,其中培育入选“千人计划”2人,占无锡市25%,“万人计划”3人,占无锡市50%;累计集聚“千人计划”人才75人,由高新区推荐入选的24人,占无锡市的30.4%;无锡新区集聚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97人、团队15个、博士计划51人,入围数无锡市第一。2015年国际化人才企业对上争取科技人才资金4700万元。9家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占无锡新区53%,6家获省创新资金立项支持、占无锡新区的50%,16家新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占2015年无锡新区新增的26%,16家入选“530”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占无锡市42%。至今国际化人才企业获得省级以上人才项目立项超过200个、资金2.9亿元。其中高新区入选的15名“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中除施正荣外全部为国際化人才,79名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来自于国际化人才企业,占高新区81%,创业类人才占总数90%;12个领军团队入围省创新团队,占高新区80%。

    (5)国际化人才企业的创新创业成果正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千人企业中感微电子、新硅微电子产品入围2015年“中国芯”,物讯科技产品成功通过核电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海斯凯尔总经理邵金华博士成功入选省“发现双创之星”,蝶和科技是无锡市唯一入选人社部指导的2015年“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知谷网络和CNTV负责人参加习总书记赴美赴英出访的国事活动,成为中国高层次人才企业创新成果走出国门的代表。

    三、新区国际化人才创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1.“530”引才政策先发优势消失,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尚需健全

    2012年无锡市推出新的科技创业国际化人才计划,与原有的“530”计划做法上调整很大,在周围城市同样大手笔的引才策略环绕下,新的引才品牌效应很难短期内建立。同时,在人才政策供给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倾向高层次人才和在职在岗人才的政策多。在人才政策布局上,存在一些空白,没有特定行业、产业类和吸引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尚未对产业人才发展作出规划,产业专技能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建立,教育培训难与国际最新知识、技术和理念及时接轨

    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无锡新区缺乏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统筹规划的管理部门,未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导致难以提供有效的人才培训指导服务,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训需求和渴望继续教育的迫切愿望;社会中介培训资源稀少,缺少品牌培训机构和知名教育机构,培训难与国际最新知识、技术和理念及时接轨。

    3.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局面未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尚需优化

    人才服务业仍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的专业人才代理、猎头服务、律师业务、会计事务、税务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偏少且较为分散;缺乏为创业者提供咨询辅导的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创业导师团等服务机构,缺乏定期咨询辅导和企业发展会商机制等;现有的大学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产业技术联盟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核心资源平台留才能力较弱,人才长远发展环境仍不容乐观

    新区目前缺少高等教育资源和一流的科研院所,仅有的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培养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流失;“530”引进重点人才及项目后劲不足,先发优势不在,与周边园区相比差距逐渐拉大;廉价的配套齐全的人才公寓供不应求;优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资源缺乏;功能园区周边交通、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够。

    四、新区国际化人才转型创业突破的对策建议

    推进人才国际化,无锡新区已经推出一系列的实质性举措,新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两个率先”,就必须推动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向企业一线流动,打造一批以人才智力为动力,多元化创新为源泉,价值链高端为方向,全球化战略为举措的创新型企业。

    1.加大集聚高端人才,发挥太科园主阵地作用

    无锡新区太科园是新区国际化创业人才引进的主阵地。分析研究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才的创新创业经历、产业发展分布、项目投资规模等评判要素,重点加强对太科园内各专业园区、各街道组织专题人才政策培训,帮助了解人才政策,分析宏观动向,配合做好人才项目的招引工作,引导他们在招商过程中多引进符合千人计划和双创人才标准的人才和项目。太科园围绕物联网发展引进了大量科研院所和高校,这些机构应为新区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贡献力量,历年来为引导这些机构重视和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此类机构陆续到了协议三年支持到期和考核的时间节点,建议签订下阶段发展协议时,明确将“千人计划”、省“双创”等重点人才引进作为这些机构的发展任务和考核目标。

    2.拓宽引才渠道,提高企业为主体的引才地位

    企业是引才用才的主体,改变目前政府主导人才引进的局面,采取企业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通过“一企一策”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引进行业顶尖人才,整合国内优秀人才,引导企业成为人才引进的主体。深度实施《无锡新区引导和鼓励企业为主体引进和培育人才的实施意见》,全面激励区内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重点民营企业及“530”企业自主引才。近年来无锡新区坚持不懈向新区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宣传人才引进工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引进人才,获得了一定效果。如13年11名“千人计划”全部依托科研院所和企业引进,银邦铝业引进飞而康吴鑫华团队成功入选省“双创”2人,引进千人计划3人,引进的庄林忠团队入围省创新团队。

    3.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提升企业人才承载能力

    大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化科技载体,加快推进“四园一谷”建设,即以太湖国际科技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生命科技园、站前智慧谷为核心的科技载体建设力度。打造国际化“三创”载体开发运营商,发挥国资集聚创新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做大做强软发、科创、微纳等综合运营商。加强平台支撑,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加快整合集成电路EDA设计、FPGA验证、软件及信息服务、微纳传感、生命科技等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真正做到公共服务平台齐全、千兆宽带到楼宇、百兆宽带到桌面。载体内加大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类研发机构,探索建设高水平的科学家工作室,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人才承载能力。

    4.加快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

    坚持国际化人才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扩大新区国际化人才发展资金规模,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投入。成立国资中介公司,统一拨付各项激励扶持资金,强化对政府扶持资金的监管。深化“五首型”(首投、首贷、首担、首保、首购)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大力推动科技金融项目合作,加快打造集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科技贷款、融资担保、基金募集和管理等多元化业务于一体的全国示范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实施“拨改投”、“拨改贷”、“拨改股”等政府帮扶机制,改“财政上直接支持”为“用有限的财政撬动更多、更专业的社会资本”。

    5.搭建高端人才交流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1)搭建国际化引才平台。设立10-15个国际引才工作站,予以相关职能,并加大对海外引才联络人的激励力度,进行实体化运作,提升新区引才项目的品质。借助国家各项引才活动平台,充分利用“千人计划”太湖峰会、海外引才江苏周、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海外博士江苏行等品牌活动,扩大新区引才影响力。加强与经济发达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科技合作,支持建设1-2家国际创新园区和产业化基地,推进新区产业创业国际化。

    (2)集聚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强化与国际、国内权威人力资源机构的合作,加快建设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的融合与对接通道,充分集聚国内外猎头机构和培训机构,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吸引人才。探索参照港、澳在大陆设立人才中介机构的规划,争取允许在新区试点外资设立独资人才中介机构,发挥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在人才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3)提升国际化专业服务效能。深化创业保姆制度,建立创业保姆工作站,扩大工作内涵,将综合服务与专业服务相结合,使一人固定服务一家企业发展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服务。出台“科技企业上市保姆计划”,协调解决科技企业上市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强化“530”企业属地管理,明确区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功能园区、街道班子成员分别与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了联系点,切实履行发展之中当助教的职责。

    (4)营造国际化宜居环境。顺应新区国际化发展大势,加快社会事业国际化,按国际惯例办事、按国际标准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具有便利化、国际性、时尚性特征的高品质商务环境与生活环境。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加快瑞金医院的建设进度,引进国际化医疗卫生人才,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水平。加强社区工作的国际交流,提升社工人才的国际化水平,提高社区特别是国际社区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2]丁進等.“国际化人才”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2.

    [3]锡山.国际化人才选拔培养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4]魏华颖,孟续铎.北京市国际人才吸引政策研究[J].领导科学,2011,32.

    作者简介:褚智(1975- ),男,汉族,江苏泰兴人,硕士,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贸易经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