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研究 |
范文 | 刘红叶 摘 要:本文以资源基础观为理论基础,分析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并运用钻石模型分析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构成要素;最后提出构建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甘肃旅游业;竞争优势;钻石模型 甘肃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种类齐全,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3年以来,旅游业对甘肃经济的贡献率稳步上升,从1.67%增长至2015年的14.37%;旅游业区位商从0.49上升至2015年的3.01。如表1所示,2007年以来,甘肃旅游业区位商持续大于1,说明旅游业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安虎森,2004)。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竞争优势是目前甘肃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资源基础观为理论基础,分析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并运用钻石模型分析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构成要素,进而探讨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 一、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资源基础观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所拥有的资源,资源包括各种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能力。资源和能力能否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价值、稀缺性、不完全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Berney,1990)。资源基础观对于分析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根据资源基础观,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与不可移动性。由于异质性和不可移动性,形成了旅游资源的价值,使它变得稀缺,并且难于模仿和无法替代(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1)旅游资源的形成依赖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是漫长的历史积淀的产物。甘肃地处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黄河横贯甘肃913公里,流水作用形成的峡谷、丹霞地貌和土林分布于两岸,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如永靖黄河三峡、景泰黄河石林等。甘肃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和西藏、新疆、中亚地区往来的陆路交通要道。汉唐以来,这里成为重要的国际商贸通道和文化交流通道,各国的语言、文化、宗教、艺术在此匯集,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丝绸之路文化。在河西走廊地区集中存留了大量珍贵的丝路文化遗址和遗迹,如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锁阳城遗址、骆驼城遗址等,其中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旅游资源往往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体,具有复杂的组合形态。甘肃地形狭长,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河西沙漠绿洲、陇中黄土高原和南部高原山地,自然景观的分布种类齐全。根据考古发现,甘肃历史上保存有非常完整的农耕文化。距今8000年-5000年的大地湾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距今5000年-4000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和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甘肃生活着回、藏、蒙古、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哈萨克、满等10个定居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饮食、节庆、宗教、居住、服饰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织,造成甘肃的旅游资源在地域组合上呈现出复杂形态(程胜龙,陈思源等,2008)。 二、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要素分析 发展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旅游资源的赋存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它并不是决定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因子(郭晓东,周江等,2011)。战略学者波特通过对10个国家100多个产业长达4年的实证研究发现,产业所处的地理区域与环境,在形成其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提出“钻石模型”来分析某国或地区所具备的特殊条件是否能使某一产业蓬勃发展。该模型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关键要素构成(见图2)。此外,还包括政府和机会两个辅助要素。“钻石模型”中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六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共同决定了产业的竞争优势(Porter,1990)。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主要指资源与技术,包括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资金、实体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行政基础设施以及科学知识等。从资源条件看,甘肃旅游资源赋存丰富并且富有特色,目前拥有国家级旅游资源132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3处,国家地质公园1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甘肃旅游资源总丰度在全国处于中间位置,旅游资源组合的空间分布相对平衡,旅游资源的总体优势度为182,在全国位于第5位,具备了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王凯,1999)。 波特(1990)认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那些需要持续与大量投资的要素和专业化要素,如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基础等。甘肃旅游业要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具备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基本的生产要素还不够,必须培育与旅游业相关的高级生产要素。由于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甘肃从事旅游业研究的高端人才比较缺乏,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较为薄弱。此外,相对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制约甘肃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2.需求条件。需求条件指国内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如是否存在大量精明而挑剔的国内顾客、顾客的需求是否能在其它地方获得满足、顾客是否有特殊的专业化需求。在国内市场的规模可观时,国内市场会给企业预告一个清楚的客户需求图像,那些挑剔型的客户会促使企业加快创新(Porter,1990)。因此需求状况分析有助于企业克服惰性,感知竞争的新方法和新机会,保持创新活力,朝更进步的产业区间迈进。由于敦煌莫高窟、夏河拉卜楞寺享誉世界,甘肃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旅游市场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和部分欧美游客为主的国际客源市场(李巧玲,王学军等,2009)。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入境旅游者人数呈下降趋势,国内游客数量增长迅速。2013年,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2016年接近2亿人,形成了以国内游客为主,海外游客为辅的市场格局(见表2)。 3.相关和支持产业。旅游业的相关和支持产业是指那些与景区、旅行社等核心产业共享资源、生产环节存在链接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如宾馆、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通讯、食品加工、金融、保险等。由于旅游业的后向关联度大于前向关联度,所以交通运输、仓储、住宿餐饮、租赁、商业服务等产业部门提供的中间投入成为影响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王丽,石培基,2007)。2015年,甘肃住宿餐饮业投资170.01亿元,比2014年增长61.4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814.89亿元,比2014年增长3.48%,对于甘肃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以及竞争状态,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本地企业间的竞争会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并创造新的产品和工艺。近年来甘肃旅游企业数量发展较快,根据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统计,截止2015年,甘肃旅行社数量达到523家;拥有A级景区231家,其中5A景区4家,4A景区81家;星级饭店达到377家,其中三星级以上271家。随着旅游市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新需求不断涌现,旅游企业需要转变经营理念,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休闲、度假、生态、乡村、体育、探险、中医药养生保健等特色产品的开发,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 5.政府。政府的角色是制定产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以鼓励竞争、刺激创新等方式发挥对旅游业的引领作用(Porter,1990)。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编制旅游发展计划和管理维护。旅游业兴起或蓬勃发展时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进行旅游相关立法和行业规制。旅游业成熟期,政府的职能是协调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安虎森,2004)。201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4年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景区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在全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基础较好的景区,规划建设20个大景区;国家十三五旅游规划提出特色旅游功能区推进计划,其中,秦巴山区、六盘山、祁连山三个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为甘肃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6.机会。产业发展的机会,通常来自经济、技术、政治、社会环境方面出现的重大变革或突破。机会因素可能会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绿色、环保型经济的理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15年3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正式颁布并实施,为甘肃旅游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 1.优化旅游业生产要素条件。(1)加快旅游交通网络建设。由于地形限制,甘肃的旅游景区自西北向东南分散于16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游客需要克服空间距离的成本比我国中东部地区高许多,因此,完善空港、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做好通往景区道路与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及国省干线的合理对接十分重要。(2)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重视梳理旅游资源赋存及类型,突出丝路文化、民族风情、黄河风情等资源特色,同时,加快旅游资源的保护修复工作。(3)加强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提升旅游专业化水平,这是甘肃旅游业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条件。 2.积极开拓国际客源市场。首先,加强对国际客源市场的细分,重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打造“精品丝路、绚丽甘肃”的国际旅游品牌形象。其次,对旅游市场需求动态进行分析,重视旅游探险、养生保健、研学旅行等特种兴趣市场的开发。 3.加快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转型升级。相关和支持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升级对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随着大众散客市场的日益增长,需要加快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等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汽车营地、第二住宅、旅游保险等新业态的发展,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充分利用关联效应助推甘肃旅游业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 4.推进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1)推进旅游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参股旅游企业。(2)创新景区管理体制,以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区为载体,发展集多功能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旅游集团,增强旅游企业的专业性和区域性。(3)鼓励中小旅游企业的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中小旅游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5.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业的引领作用。波特(1998)认为,虽然竞争越来越全国化和全球化,但是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通常还是在地方上。竞争优势仍取决于高度专业化的技能知识、机构、竞争者、相关企业和精明的顾客是否在特定的地点集中出现。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政府的引领、协调作用,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四、结语 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扶贫富民产业。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甘肃应充分利用这一新的发展机遇,不断优化旅游业生产要素、重视国际客源市场的开发、加快相关和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业的引领作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助推甘肃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26-409. [2]Jay Barney.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99-120. [3]程胜龙,陈思源,马交国,周武生,王乃昂.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8,23(4):105-111. [4]郭晓东,周江,周恬羽.甘肃省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2):190-194. [5]M.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2):73-93. [6]王凱.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69-74. [7]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34-341. [8]王丽,石培基.甘肃省旅游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1):68-72. [9]李巧玲,王学军,董原.甘肃旅游客源目标市场定位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5):65-6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