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加快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探究 |
范文 | 邬德林 于珊珊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阐述加快推进乡村战略的重要意义,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提出基本思路与对策举措,同时分析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要素。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基本思路;对策举措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7-0122-03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rural since reports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and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s the theoretical response of important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mainly conducts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on the accelerating rural strategy important meaning, basic thinking, countermeasure and security element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cientific connotation, basic thinking, countermeasures 鄉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完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就是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整体推进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将从理论层面上廓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核心内涵以及如何实施等基本问题,而这些内容系统的阐释,将为我国全面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目标靶点和思路式的解决方案。 一、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最大区别在于其全局性,不再局限在乡村和经济层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村产业经济效益 产业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1]。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农村产业兴旺能够丰富农产品供给数量、质量和种类,推进农业市场化和规模化的建设,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以农产品的质量、品牌、环保满足消费市场升级的需求,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有效供给,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乡村战略中的“产业兴旺”。 (二)提升农民精神文明风貌,增强乡风建设精神动力 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对于加快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保障功能[2]。和谐文明的乡风乡俗能够提升农民思想道德认知,主动学习新规良习,有效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作互助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社会风气,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村建设热情,维护农村协调有序的建设环境,帮助农民用科学文化武装头脑,树立脱贫致富的理想目标,促进我国农村居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的发展需求。 (三)打造乡村振兴宜居环境,推动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源头,农村是生态涵养的主要载体,宜居环境是农村可持续发展重要优势。通过统筹规划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秉持尊重自然、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将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作为乡村建设的基本依据,打造集约型生产空间、宜居型生活空间以及健康型生态空间,切实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可持续建设,满足农民对宜居田园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为保证农产品生态质量奠定资源基础,从而为加快我国新农村社会经济建设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提供“生态宜居”保障。 (四)激发农民自治意识,加强乡村法制德治融合 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群众主动性,构建农村生产与生活法制秩序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通过多样化调动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村自治,赋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性,实现农民自我管理与监督等有机统一,有利于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构建一套广大农民参与、乡村党组织为协调统领的融合性乡村治理体系,有利于推动形成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分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从而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治理有效”。 (五)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农民实现生活富裕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生产与生活要素的流动日益频繁,但在收益的驱动下,双方要素流动较多是由农村向城市单相转移,以至农村生产要素存量急剧下降,出现了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同时由于城市与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政策环境、市场机遇存在显著差异,广大农村地区并未能充分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丰硕成果,农村居民并没有真正体验经济发展分享的丰厚红利。因此,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带动,以此推进城乡融合建设,缩小城乡群体收入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活富裕”的终极目标。 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思路 依托我国乡村建设现有基础和发展潜能,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为指引,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压茬铺开、滚动推进、考核问效”的思路,统筹制定乡村振兴目标统筹推进策略整体思路,落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要求。 (一)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关键在于提高乡村产业发展质量[3]。一是要以现代农业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二是要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发展农村产业新型业态,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发展;三是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激活农村各类产业发展要素,引导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转移。 (二)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的短板在于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水源布局合理、水质符合饮用标准;二是实施电网扩容改造工程,构建适应乡村发展需要的农网发展新机制,加快解决乡村用电问题,推进供电服务城乡均等化;三是实施农村路网畅通工程,并加强村内道路建设,加强农村物流网节点体系建设,形成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有效衔接、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促使农村良好生态、美丽宜居家园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三)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的重点在于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一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二是升级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完善健全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基本文化体育权益;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四)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的基石在于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一是全面提高农民对于乡村振兴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完善自治体系建设;二是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为目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三是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快建立村党组织、村民代表、村民委员会、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四位一体”治理架构,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社会、公众、法治融合一体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五)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的实质就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4]。一是以产业升级发展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推动农民经济宽裕和乡村生活富裕;二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要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劳务经济;三是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租赁托管等形式盘活未利用或闲置建设用地、可利用林地、宜渔水面等资产资源,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 三、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举措 由于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巨大,为此,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科学识别和有效定位各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加快推进全国整体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一)产业兴旺方面 应立足实际,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建设。积极谋划乡村振兴项目,不断拓宽新视野、借鉴新经验,在发展现有优势种植业、特色品种的同时,注重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激发多主体参与、多向度渗透、多资源融合、多功能开发、多价值驱动等产业融合发展动能。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乡村电子商务、乡村综合体等,不断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力争以现代农业的充分发展,支撑和带动关联产业的重构和升级,加快促进乡村整体经济快速提升。 (二)生态宜居方面 应建设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硬件配套设施,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配套设施,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建设等,同时还应注重乡村生态软环境的建设,例如村容村貌整治、乡村风俗习惯和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乡村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等。不断推进乡村建设环境的美化,加大农村居住环境的整治力度,加强农村路网建设和管护,改造升级村屯道路。另外,还应探索推行闲置农房补贴政策,积极采取拆迁、置换等办法,拓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的空间,改善乡村整体形象,为农村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鄉风文明方面 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完善农村文化休闲广场、场所,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求,坚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大力保障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应配套建设乡村文化广场,集宣传文化、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还应扩充农家书屋的藏书种类和数量,定期组织开展科普及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积极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大力促进农村社会风气根本好转。此外,挖掘保护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戏曲、手工技艺、民族服饰和民俗活动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乡村文明方面重要建设内容。 (四)乡村治理方面 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等问题,继续深入细化乡村治理,加快建立村党组织、村民代表、村民委员会、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四位一体”治理架构,进一步强化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积极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管理格局。此外,积极制定村规民约参与乡村治理,探索促进乡村管理、促进邻里和谐、促进民风纯朴的新机制,研究适合村情的村规民约,努力形成遵守氛围,使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实际作用。 (五)生活富裕方面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现阶段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增长困难较大、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不稳定性增加、集体经济“空壳村”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增长难度较大、农村基层组织带动作用有限等四大因素制约。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优势实现农民增收;二是积极鼓励全国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领农民充分享受农村集体资产的红利;三是持续深化精准扶贫工作,通过“联村党委”实现强村弱村结对帮扶,积极帮扶落后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要素 (一)以农民为乡村振兴主体地位,创新乡村振兴实施理念 以农民为主体应秉持走乡村群众为主体的发展路线,践行群众路线。以农民为主体还应在其建设乡村、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提升农民主体地位,重视其职业选择,重视其创造成果,摆脱自上而下的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方式,实现农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主体地位的转变,以及参与积极性的转变。 (二)以三个统筹为核心,调动多方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积极性 一是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有效统筹,实现在以党的领导为振兴方向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区乡村实际情况,实现区域性有效治理。二是将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统筹转变,多方汇聚力量,提升乡村振兴与治理的效率。三是将城乡发展统筹融合,以城市带动乡村,以乡村反哺城市。此外,应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各级政府部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投入力度,形成逐年按比例配置的稳定机制,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资源的整合提升。 (三)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 乡村振兴政策是立足于特定地区的综合性发展政策,涉及“三农”问题多个领域,地理、经济、现状等条件的不同,其发展措施方法也必然会有很大不同,因此,为提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整体推进目标的对策找到切入点,应科学识别和有效定位各省市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从科学规划设计、体制机制建设、运行制度保障等方面,为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行动指南和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蔡丽君,潘京.以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农业经济,2018(4):41+88. [2]开启“三农”发展新征程——访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J].农民科技培训,2018(5):4-5. [3]孙洁.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解读《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J].中国农村科技,2019(7):8-11. [4]蒲文彬.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战略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22):31-33+152. [责任编辑:史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