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动态评价 |
范文 | 摘要: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主要是静态的评价,其实竞争力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对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进行动态评价更有必要。通过构建一套度量中小企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对中部地区6个省中小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动态评价。 关键词: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刘元洪(1968-),男,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 06YJ28。 不论从国外还是国内来看,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提高人均产出与人均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发展还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形成,让更多的人参与就业并获得了相应的回报。近年来,随着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十分明显。但是,由于中部各地区间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还不平衡。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这种差异,体现出它们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取资源和占领市场的能力不同,这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来反映[1]。然而,有关“中小企业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学者却很少关注[2]。目前,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主要是静态的评价。其实竞争力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3],对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进行动态评价更有必要。 一、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区域中小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任建新采用层次分析法模型建立了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包含生存能力、成长能力和发展能力三大类指标23个细分指标,并对广东和湖北的部分样本中小企业进行了测度[4]。林汉川、管鸿禧提出了包含73个细分指标的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江苏、浙江、广东、湖北、辽宁、云南等六省市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库信息,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竞争力、短期生存实力、中期成长能力、长期发展潜力以及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5]。陈晓红、解海涛、常燕建立了由区域基础竞争力、区域现时竞争力和区域潜在竞争力三个一级指标及所属5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中小企业区域竞争力研究的星形模型,并应用2003年的统计数据对中部六省中小企业区域竞争力进行了实际测算[2]。这三种方法选取指标较多,不易操作,用于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动态评价将过于繁琐。前两种方法将一些影响中小企业竞争力的贸易环境、法制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也作为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也值得商榷。另外陈佳贵、吴俊通过由区域影响力、经营运作力和成长发展力三个一级指标及所属6个二级指标来评价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0个相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小企业竞争力[1]。这种方法选取指标不多,用于评价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动态评价较合适。当然,具体指标中没有考虑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影响等似有不妥之处。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动态评价的复杂性,本文建立一套相对简易实用的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虑到地区中小企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又要考虑到该地区中小企业整体经营运作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如下: 1.区域中小企业规模竞争力。通常用资产、产值、销售收入、职工人数等指标来衡量企业规模。笔者认为,不宜采用地区中小企业总规模指标来度量区域中小企业规模竞争力。因为在经济规模较大的地区,其中小企业的各项总规模指标值也较大,用总规模指标值判断一个地区中小企业规模竞争力就难免有失偏颇。这里用地区中小企业平均规模指标来度量区域中小企业规模竞争力,选取如下三个二级评价指标:地区中小企业平均资产、地区中小企业平均就业人数、地区中小企业平均总产值。 2.区域中小企业经营运作的竞争力。它反映的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竞争优势的直接体现。采用地区中小企业资产利税率和地区中小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两个二级评价指标来予以衡量区域中小企业经营运作的竞争力。资产利税率反映区域中小企业运用资产的盈利能力,是区域中小企业所投入的经济资源创造利润和税金的能力,区域中小企业经营业务创造的利润和税金丰厚,则区域中小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就高,区域中小企业经营业务利润微薄,则区域中小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就低。地区中小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地区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反映区域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JP+1〗资产利税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考核区域中小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区域中小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反映。 3.区域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由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潜力所决定的,是否具有持续改善经营管理的能力与中小企业能否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紧密相关。采用地区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和地区中小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率两个二级评价指标来予以衡量区域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地区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反映了地区中小企业经营业务的稳定性,它是收益稳定性的基础。地区中小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率反映地区中小企业利润增长的能力。地区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和地区中小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率如果持续增长,说明地区中小企业经营业务的稳定性较好,地区中小企业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地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强。反之,如果连续下降或者增长为负,说明地区中小企业的经营业务不稳定,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弱。 在指标权重的选取方面,本文比较侧重于区域中小企业经营运作的竞争力和区域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指标。考虑到测度过程中得到的评价值量纲不同,既有平均值指标也有比率指标,为确保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需要对所有二级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而得到无量纲的竞争力指数。 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动态评价 由于2003年我国对工业企业规模的具体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考虑到指标的可比性,利用中部地区6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2003-2006年的有关统计数据,根据上述所构建的中部地区各省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04-2006年中部地区6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计算。中小企业竞争力指数以100为分界点,小于100说明该地区的中小企业竞争力未达到与其经济规模相称的水平,该地区的中小企业竞争力较弱,表明其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大于100则意味着该地区中小企业与其他省相比有着较强的竞争力,表明其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三、结束语 对中部地区各省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动态评价表明,中部地区6省只有河南省中小企业竞争力是增强的,其他5省中小企业竞争力都在减弱,这对中部地区崛起是不利的。因此,中部地区各省应采取积极措施,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 由于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统计数据难以收集,本文只对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动态评价作为一种新的探索,肯定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后续研究中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1]陈佳贵,吴俊.中国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对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8):5-11. [2]陈晓红,解海涛,常燕.基于星形模型的中小企业区域竞争力研究——关于中部六省的实际测算[J].财经研究,2006(10):124-133. [3] Porter,Michael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 (2):73-93. [4]任建新.层次分析法在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8):91-95. [5]林汉川,管鸿禧.我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竞争力实证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45-54. (责任编辑:关立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