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绿色发展的哲学意蕴与实践路径 |
范文 | 汪慧英 [摘 要]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贯穿鲜明的问题意识、辩证统一理论、合规律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系统、全面、多维度地阐述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政府构建绿色新政格局、企业实施绿色生产方式、公民构筑绿色新生活等联动作用,选择科学、合理的渠道落实绿色发展,为绿色发展存在于当前社会中的必然性、可行性、科学性提供思想指引、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为建设美丽中国增添理论和实践智慧。 [关键词] 绿色发展;哲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X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9-0135-03 Abstract: Using Marxist philosophical theory, XI Jinping's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is expounded in a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multi-dimensional wa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eople-oriented development theory of Marxism, the clear consciousness of problems running through it, the dialectical unity theory, the law of conformity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rough the linkage effects by means of the government building a green New Deal structure, enterprise implementing green production way, citizen constructing a new life, the government should choose to carry out the green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hannels for green development exists in the current social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scientific nature, provid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guidance of methodology, ad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ese wisdom.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philosophy, path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诉求,十分重视并快速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了新成效,绿色发展已深入人心,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鸣,中国也成为全球绿色新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引领者。绿色发展成为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深入研究绿色发展的哲学意蕴,多维度、有针对性地提炼出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并自觉践行绿色发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推动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为建设美丽中国增添理论和实践智慧。 一、绿色发展的哲学意蕴 (一)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绿色发展理念既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又抓住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根本问题,具有时代前瞻性,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绿色发展是社会人的生产方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人民改善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呼吸清洁的空气、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实现百姓之美。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落脚点是满足人民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诠释了我们党人民至上、为民担当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 (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鲜明的问题意识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堪称为“中国奇迹”。然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代价极其高昂,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和扭曲的生态破坏,敲响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警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补足短板,保障2050年我国能够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1]而中国作为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怎样在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实现双赢,是实践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正是基于对中共十八大以来深刻认识我们在发展中所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为了全面响应人民的期盼,必须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问题,解决我国发展中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绿色发展理念正是清醒认识我国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世界各国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成为我们今后在发展中必须坚持的方向。 (三)绿色发展理念体现辩证统一的思维 古代人类主张依附自然的“顺从自然”实践和近代以来人类主张改造自然的“征服自然”实践分别走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极端,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缺陷。绿色发展理念则主张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时,既要利用自然的价值,又要约束人类的行为,人类应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自然生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所达成的生命共同体,是把人与自然的各自发展纳入到对方发展的过程,共生共存,共同发展。人与自然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互为目的又互为手段。[2]绿色发展理念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入手,科学把握经济与生态的对立统一性,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重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绿色发展的这种生态效用实践,正确认识和把握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把发展置于人、自然、社会三者统一的有机系统之中,要求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和辩证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绿色发展理念蕴含遵循规律的内在要求 绿色发展理念与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有机衔接,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反映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蕴涵着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同时,马克思又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类发展活动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绿色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顺应趋势,符合时代要求,融合全球治理新理念,強调人的自律与自觉,将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的无限性结合起来,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着眼全局、切实可行的新理念。 (五)绿色发展理念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不仅要求人类实现对外界自然实践的生态化,而且要求人类实现对内在自身实践的生态化。[5]一方面强调人类追求一种“崇品尚德、求真至善”的生态道德理想,另一方面则强调人类对自然本真和自我至善的坚守,将人与自然统一至共生共存的“生态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清新的空气、茂盛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衡的生态等。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都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全面发展。绿色发展通过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使人类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获得生态效益,满足人们对资源和绿色能源的巨大需求,对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更多期待,从而提升人类发展的空间和维度,归根到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政府构建绿色新政格局 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主体,由于资源环境存在公共性与外部性,因此在践行绿色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经济和法律引导作用。 1.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绿色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6]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绿色发展理念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秉持“为政一方,必须为一方生态负责”的精神,专题研究并解决地区的绿色发展的重大问题。根据地区实际出台具体规定,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将绿色发展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坚持做到不以GDP多少论英雄,不以发展速度论短长,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得民心、惠民生、顺民意的实事,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紧绷绿色发展这根弦,要鼓励、支持和推进技术创新,强化绿色发展支撑,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一批环保方面的创新企业和人才,发展环保产业,为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总之,各级政府的任何政策都必须坚持生态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2.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合理利用财政转移、税收等调控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和银行信贷资金投资绿色经济产业,同时严格限制“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通过资金、税收助力绿色产业,大力开发和使用节能新产品,鼓励企业节约,加大绿色制造业扶持力度,加强绿色环保技术创新引导和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性措施,鼓励私人投资,通过筹措公共和私人资金设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3.强化督导检查,实现绿色法治化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7],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陆续出台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提高法律法规的约束性,将绿色发展贯穿在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各个环节,推进绿色法治化建设,牢牢抓住了绿色发展的“牛鼻子”。 (二)企业实施绿色生产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论述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1.树立建设“两型”企业新理念 企业必须树立“节约资源就是最佳效益、保护环境就是最好发展”的新理念,在生态保护中担当主体责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换代,大幅度改善现有结构状况;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企业要内部处理好“三废”污染,关注消费者安全健康、关怀内部员工,这样企业才能得到社会支持、消费者认可、员工尊重,从而推动实施绿色生产方式。 2.构建绿色生产价值链 企业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绿色产品研发、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工艺流程设计、绿色生产设备采用及加工、绿色产品保装、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等各个环节,在各个环节形成绿色生产的整套体系。绿色产品研发环节,企业调查并分析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研发绿色产品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无污染或少污染、资源低耗、易回收、对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绿色原材料采购环节,企业尽可能选择无毒、无害、可降解、生物生态、可回收循环、环保节能材料,将供应商纳入企业绿色管理体系,并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支持。绿色工艺流程设计环节,企业采用尽可能使用不会产生危害作用和危害物质的方法,尽可能不排放“三废”并能得到及时处理的方法。绿色生产设备采用及加工环节,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改进原设备或引进先进设备,在加工过程中降低噪音、利用并减量使用清洁能源或原材料、减少对员工健康危害,达到绿色生产要求。绿色产品包装环节,企业减少或重复使用包装材料,包装使用再生、可再生或可降解材料,包装设计图案绿色化,包装上标示企业绿色标志、绿色环境认证和安全警示等。绿色物流环节,企业引入绿色物流理念,制订出产品运输、装卸、管理过程相应的绿色标准,加大研究和应用绿色物流新技术。总之,企业通过构建绿色生产价值链,将生产和交易成本尽量降低,注意协调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节约资源的绿色生产方式。 (三)公民构筑绿色生活方式 公民是绿色发展的生力军,人人参与、人人建设必将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将生活方式绿色化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 1.消费方式绿色化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采购低碳环保产品,选择绿色产品,杜绝过分包装的商品,拒绝高能量、高消耗、高开支、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多使用可循环、可降解的产品。自觉遏制过度消費,杜绝攀比式消费、炫耀式消费、跟风式消费,提倡节约消费、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健康消费等理性的消费方式。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的商品,反复利用不是一次性的商品,这样不仅避免造成资源大量浪费,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污染荷载。围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广环境友好使者等品牌环保公益行动。 2.出行方式绿色化 在使用交通工具方面,公民要尽量减少驾车,选择既健康又环保的绿色出行方式,如选用公共交通设施或者步行和骑车等方式出行,减少尾气排放,加强和提高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近几年,践行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路径,积极探寻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发展新路,各地打造生态农庄,发展生态旅游,公民崇尚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蔚然成风,我国旅游市场红红火火。但由于游客和某些景区管理者缺乏环保意识,曲解生态旅游含义,导致出现白天景区人满为患、乱写乱画、乱踩乱踏,夜晚垃圾遍地、一片狼藉等现象。一些地区还出现由于旅游开发规模远超环境容量承载力,公路、旅馆、索道、餐饮等设施建设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公民绿色出行应将生态旅游作为绿色发展的传播途径,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3.行为习惯绿色化 从日常生活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例如随手关灯、及时拔下电线插头、空调调为26度等。这不仅是个人的节约行为,更是对电能源的节约利用。节约每一滴水,生活中合理用水,重复用水,坚持一水多用,循环利用。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生产的扩大,水污染不断加剧,带来全球性的水资源紧张,节约水资源就是节约自然界资源的一部分。节约每一粒米,重视粮食节约问题,适量订餐,避免剩餐,以“光盘”为荣,以“剩饭”为耻,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节约每一张纸,在办公用品的使用上尽量做到无纸化,必须打印的资料要尽量采用双面打印,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树木以及森林。做好垃圾分类,循环利用资源。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没有真正的垃圾。尽量使垃圾进行二次处理,继续发挥作用再投入使用。垃圾分类是从源头上解决资源的循环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兵,潘骏立.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及形成逻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6-9. [2]穆艳杰,于宜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当代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170-178.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4. [5]薛勇民,曹满玉.论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的生态实践智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3):116-123. [6]人民日报评论员.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N].人民日报,2018-05-23(01). [7]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奋斗,2019(3):1-16. [责任编辑:王凤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