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张瑞江:票证收藏的是“时代记忆” |
范文 | 王开峰 张瑞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铁路”。参加工作就在北京铁路系统,历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指挥长、天津指挥部(京德段)指挥长(正局级)。几十年铁路建设的经历,使得他对运作大项目、大资金有着天然的敏感性。 作为一名注意力专注的“老钓友”,钓鱼曾占用了张瑞江的大部分工余时间,直到他兴趣“转移”到集邮,并偶然发现了国家发行的建设债券。
从业余爱好集邮开始,到收藏第一张国家建设债券,再到退休后成为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收藏委员会“掌门人”,从自娱自乐到带领票证收藏同道一起努力,张瑞江的收藏“大跨越”用了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 “我开始收藏纯粹是业余爱好,到天津铁路分局后才开始,最早是从收藏邮票。在集邮市场发现国家的建设债券,我感觉其意义比集邮更突出,因为邮票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和纪念意义。而建设债是从1950年,我们国家‘一穷二白开始,收拢百姓手里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搞国家建设 ,作为铁路职工来讲,这是我真正感兴趣的。”张瑞江语速虽快但逻辑清晰,“国家建设债券的收藏给我带来很多乐趣。一直发展到现在,国家建设债券、各个行业的股票收藏整理,效果非常好。” 票证收藏的意义何在? 对新中国成立乃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都与一纸票证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枚枚票证记录了那一时期的生产生活,印刻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轨迹,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张瑞江介绍,在我国曾经的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背景下,票证被广泛使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被留存下来的一张张票证作为珍贵的历史见证物,因之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粮票、布票、侨汇券、金融票券、门券是中票委的五大板块。尤其是前两者,计划经济时代与每个老百姓都息息相关,是我们国家解决‘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最有效的途径。”张瑞江坦言,票据收藏开始是想留住那段“令人难忘的记忆”,但随着对票证收藏知识的了解深入,个人对票证的兴趣越来越浓——干脆退休以后就加入了票证收藏的群体。 2013年退休后的3年里,為了推动金融票券的收藏、研究和交流,张瑞江做了大量广泛、深入的组织工作。先后组织金融票券收藏人员参加全国性收藏和交流活动六次,参加区域性收藏交流活动四次,组织、参加了北京钱币博览会、中国钱币馆、武汉展览馆、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内的各种相关专项展览八次,大大增加了藏友间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促进了藏品的交流,扩大了社会上对金融收藏品的认知度。 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对金融票券的普及宣传。组织、出版专门类书籍两册:《1906年—1945年中国东北地区股票》《中国“期票”》;建立中国金融票券工作网和微拍网两个宣传平台;组织金融票券藏友在《中国收藏·钱币》《中国收藏·纸品》等各种媒介上发表文章、论文20多篇。
在张瑞江的主持、领导和推动下,中票委统一并树立三个理念:一是齐心协力、共同弘扬金融票券文化的理念;二是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三是收藏组织领导为广大藏友服务的理念。为金融票券藏友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联系,营造出了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谈及票证收藏的未来,张瑞江出语自豪:“从凭票生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票证时代的终结既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真实写照,也是票证收藏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 徐高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