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十二大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范文

    

    一切走在历史潮流前面的人们,要打开局面,就要有点眼力、魄力和毅力,并且要有一整套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否则就不可能打开局面,即使一时打开,也不能持久,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甚至功败垂成

    十二大的主题

    在毛泽东去世和粉碎“四人帮”6年之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作为党中央主席、总书记的胡耀邦,责无旁贷地担起筹备和主持这次大会的主要工作。9月1日,邓小平作为大会执行主席,宣布大会开幕,并致开幕词。他在开幕词中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还说:“回顾党的历史,这次代表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从1945年到1982年的37年中,中国共产党举行过七大、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数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唯独把十二大同七大衔接起来,有什么深意呢?这是因为这两次大会,都是总结了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从而开创了新局面。这两次大会确有可比之处。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一致认为:1982年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粉碎“四人帮”以来6年的历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4年的历史性胜利,进一步清除“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消极后果,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是适宜的。

    十二大的主要准备工作是起草政治报告。十二大报告的起草工作自始至终都是在邓小平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邓小平高度重视十二大报告的起草和修改,他说:“恐怕要到报告前夜才能最后确定。”起草工作由胡耀邦、胡乔木共同主持,具体起草工作由胡乔木负责,邓力群协助。胡耀邦在1982年1月的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不能在本世纪搞出一个名堂来?我的初步看法是,如果搞得好,可能搞成一个比较大的名堂;如果搞不好,那就只能搞点小名堂或者中名堂。这里一个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在最近这几年内,真正打开局面。打开局面是不容易的。抗战初期,毛泽东同志和刘少奇同志着重强调的就是打开局面这四个字。一切走在历史潮流前面的人们,要打开局面,就要有点眼力、魄力和毅力,并且要有一整套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否则就不可能打开局面,即使一时打开,也不能持久,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甚至功败垂成。

    胡耀邦关于开创新局面的观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得到了政治局大多数人的赞同。

    胡耀邦经常到政治报告起草小组的驻地北京西郊玉泉山去看望大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提出来同大家一起讨论研究。他说,这个报告要“有理论”“有思想”“有深度”“有新意”,要深入浅出,讲出点道道,回答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指明前途,给人以信心。他说报告可以夹叙夹议,但不要絮絮叨叨,拼凑很多情况和老话,使人听了闷气;也不要发号施令,尽是空话。这些想法受到起草小组成员的赞同,表示要努力摆脱老习惯、老思路,去掉过去那种毛病。胡耀邦还提出:报告分经济、文化、政治、党、国际几个部分,可以分头准备,研究得细一些。

    在报告起草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指导性的重要意见。如1982年6月25日,邓小平审阅报告修改稿后,对胡耀邦、胡乔木说:“报告架子可以,但要写得精彩些、短些。经济部分可以多改,外交部分要注意策略,不要使人觉得我们的外交政策变了。”报告稿经过不断讨论修改,经十一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提交十二大。

    坚持改革开放

    为了实现20年的奋斗目标,在农村改革已经取得成效的形势下,必须在经济体制方面已经进行初步改革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面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开创新局面,才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政治报告对此要予以强调。

    十二大的政治报告中,较多地阐述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命题,强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更令人注目的是,政治报告把“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政治报告6个部分中的第4部分,十分突出地加以阐述,强调这“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手段”或“方法”。这样的表述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在报告中,胡耀邦说:我们一定要“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使人民能够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并且要把民主建设同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些重要任务和目标的提出,显示了党中央力求反映广大民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强烈愿望。

    代表大会的第一天,胡耀邦代表党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受到代表们的重视,认为政治报告总结了6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条战线拨乱反正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分析了我国当前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方针任务。许多代表都是各部门、各地区的负责干部,他们对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要开创新局面,感到方向明确,责任重大,表示回去以后要根据十二大精神重新规划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

    党必须在宪法范围内活动

    十二大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修改中国共產党章程。这次大会对党章作了很多重要修改。修改党章是按照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进行的,是十二大的一个重要事项。整个修改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下,在邓小平的直接指导下,在胡耀邦、胡乔木主持下进行的。一开始邓小平就对如何修改好党章提出了总体要求:“党章要写好,让人看了以后,感到面目一新,对党有信心、希望,照新党章办事就能把党整顿好。”在党章的整个修改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很多重要意见。

    胡耀邦在政治报告中对新党章进行了阐释。胡耀邦指出:“为了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我们对十一大党章作了许多有根本意义的修改。”“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左的错误,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七大和八大党章的优点。”新党章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和全体党员的要求更加严格,以便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新党章有一条极为重要的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过去党章中从来没有过的。胡耀邦强调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从中央到基层组织,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新党章规定:“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它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这个规定一改过去几十年来“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传统提法,不再有“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个词句。这是总结了多少年来党内民主生活极不健全、实际上只有集中没有民主的教训,大大有利于防止和纠正在“集中指导下”的借口下,将党由民主纳入少数领导人的个人权威和意志之下的不良现象。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担负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现状,才能坚持党的领导。胡耀邦在十二大报告中提出,当前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首先是党中央和各级领导机构的政治生活,要遵循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驱除家长制、“一言堂”或各行其是的现象。(二)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兼职副职过多、机构重叠、职责不明、人浮于事、党政不分等种种弊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三)加强党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工作,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要大大加强党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吸取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工人入党。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要特别重视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会、青年团和妇联的领导,帮助他们发挥作用。(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使党风根本好转。严肃正视目前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党风还没有根本好转的问题,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地对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

    胡耀邦在政治报告中指出,新党章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的重要保证,要在全党进行普遍教育,严格执行。同时他还强调: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党的实际生活中起了很好的作用,今后作為党章的重要补充,将继续保持它的全部效力。

    一批新人进入中央委员会

    十二大的另一项重要议程是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将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新老交替规模最大的一次。为充分准备,在3个多月前中央专门成立了一个由17人组成的人事安排小组,由胡耀邦任组长,余秋里、程子华任副组长。胡耀邦强调要大量选拔年轻的优秀干部进入中央领导层,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新老合作交替的原则,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这是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邓小平、陈云提出并反复强调的一个大问题,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因为党的十一大选出以及后来增补的中央委员,年龄超过70岁的占了很大比例。中央常委会先已提出了在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设立顾问委员会的设想,让一大批老同志退居二线,大家都表示赞成。人事小组就按照这些原则对三个委员会的人选,提出名单。胡耀邦对此项工作比较放手,在名单的选新去旧方面不多发表意见,有时只从实现新老交替的原则方面着眼谈些看法,或对个别人的去留表达个人意见。

    对于新的中央委员会将由哪些人组成,许多人都十分关心。胡耀邦在十一届七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说:“在我们党内生活中,有两种长期没有得到澄清的错误舆论。一种是一个人被提拔了特别是当上中委了,那么似乎他就会一下子变得特别能干,或者说他碰上了好运气,同某个人的关系好,等等。另一种是以为凡是不再当中委的,或者按其条件来说可以当中委而没有当上的,那一定是得罪了什么人,要永远倒霉了。这两种舆论,从根本上说,都是受了旧思想旧意识残余的影响。毛泽东同志曾经多次说过,当了中委的,不一定都比没有当上的强;没有当上的,或者不再当的,也不一定就比当上的差。我们应当坚定地确信,只要真正是心在人民、心在党,党是决不应当也决不许可嫌弃任何一个这样的同志的。”

    经过精心准备,人事小组向中央书记处报送了3个委员会名单的初步方案。胡耀邦主持召集中央书记处和人事小组成员一起,开了多次会议,反复讨论反复比较,并议定了几条原则,又把名单作了一些修改和调整。8月上旬,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有130多人参加,用4天的时间进行了讨论,对3个名单草案提出修改、调整,然后于9月3日提交十二大的大会主席团。接着,在9月6日至10日,十二大的代表们又充分酝酿和反复讨论,并经过预选,于9月10日和11日选举出了3个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委员210人和中央候补委员138人中,新选进的有211人,占总数的60.6%;年龄在60岁以下的有171人,占49%;有大学学历的122人,占31%。就年轻化程度来说,不能算是很理想,但较之上一届已有很大改变,根据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也算是比较圆满的了。

    十二大选举产生3个委员会,使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具有专业知识的中年干部走上中央的领导岗位,显示出党的生机勃勃、兴旺发达景象,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兴奋。尤其是中央委员会中有112名中年,都是由全国各地悉心选拔出来的优秀干部。胡耀邦考虑到要让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央政治局的成员认识一下这批干部,特地安排于9月13日下午在十二大全体代表合影留念后,选了39名新当选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作为第一批(以后开全会时再分两批)同大家见面。在人民大会堂的新疆厅,当这些干部兴奋地步入大厅时,各位领导人都从座位上站起来,鼓掌表示欢迎。这些人对老一辈寄予的厚望个个都十分激动,围了一圈坐在后面。然后由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一一唱名,向大家介绍这些新人的情况。第一个被介绍的是52岁的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李淑铮,她腼腆地站起了身来,大家都露出了赞许的目光。当介绍到41岁的王兆国时,胡耀邦说,他是小平同志发现的人才,是第二汽车厂的副厂长。陈云侧过身来招呼王兆国说:请你再站近些,让我仔细看一看。胡耀邦说,你们胆子大一点,站到中间来嘛!于是每一名被唱名的年轻干部都站到了前面来,还同中央领导人一一握手。这39人中,还有新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46岁的郝建秀、47岁的天津市委书记李瑞环、47岁的交通部女副部长郑光迪、50岁的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宋健、51岁的空军某部军长于振武、52岁的福建省委书记胡平、52岁的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何光远、53岁的民政部部长崔乃夫、53岁的水电部副部长李鹏;最年轻的是胡锦涛,39岁,时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

    十二大选举产生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随即在9月12日和13日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成员。他们是:

    中央政治局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万里、习仲勋、王震、韦国清(壮族)、乌兰夫(蒙古族)、方毅、邓小平、邓颖超、叶剑英、李先念、李德生、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宋任穷、张廷发、陈云、赵紫阳、胡乔木、胡耀邦、聂荣臻、倪志福、徐向前、彭真、廖承志。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按得票多少为序):姚依林、秦基伟、陈慕华。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

    中央总书记:胡耀邦。

    中央书记处书记:万里、习仲勋、邓力群、杨勇、余秋里、谷牧、陈丕显、胡启立、姚依林。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乔石、郝建秀。

    十二届一中全会还决定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由邓小平担任,副主席是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常务)。

    十二大期间,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代表叶剑英和陈云,在9月6日的大会上发表了讲话,李先念在11日的大会上致闭幕词。

    叶剑英在毛泽东逝世到邓小平复出这段时间内,是中国政治舞台上当之无愧的重要人物。他举贤荐能,热心物色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接替者。他以唐人“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名句,来欢迎比较年轻的干部走上中央领导岗位。他说:“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我们新的中央委员会,一定要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原则。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事情就好办了,就可以化难为易,化险为夷,可以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党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了这一点。这几年来,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看出,叶剑英对于1980年重建后的书记处的工作是满意的,他对胡耀邦和中央书记处今后的工作寄予厚望。

    (责任编辑 李秀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