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同课异构”迸发新的火花 |
范文 | 游文洪 冯绣宇 【摘要】 通过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使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讲授,探究“同课异构”在各层面的关系,青年教师对于“同课异构”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收获,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各自的专业成长.通过这一探究过程,我们的数学课堂会变得越来越活跃,青年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同课异构”这种的教研形式. 【关键词】 同课异构;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教研活动有多种不同的形式,目前最流行且最有效的教研活动就是“同课异构”.“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就是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上课,看每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是否到位;对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是否恰当;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最后,用各自的教学风格完成一节课,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在这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中,许多教师都会以各自的理论视角为依据,以“同”与“异”的基础,展现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色: 一、“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展现了它的灵活操作性与知识层面的不同性 这种小学数学研究中常用的方式,从活动效益來看,能体现教研的不同水平,能激发教师互补、互学、互促,对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教学活动这一环节为例,它是传递知识的主要途径,能够表现教师上课中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例如,同样讲“百分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各教龄阶层教师的操作方式各有不同.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在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是以网络虚拟的文化为主,课件所展示的内容,所举的相关例子都是经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素材为主(例如,动画片、时尚元素);教龄在十年左右的教师,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以依附性的文化产品为主,他们所教的内容会以身边常有、常出现的例子为素材(例如,各种比赛,生活物件);教龄在二十年左右的教师,他们的知识点呈现方式主要以学生的心理因素、行为因素捆绑在一起的文化制度为主(例如,围绕学生自身情况,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素材),它们不同的呈现方式,都在“同课异构”教学中表达了各种不同知识层面与教学经验之间关联性与不同点. 二、各种教材的深度剖析,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 首先,在“同课异构”中就要先通读教材,促进教师在理解教材编排、分布,安排情况等,再加以各种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让年轻教师进行深刻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其次,在开展“同课异构”研讨课的活动,对每一位执教的教师都有促进作用,因为同一个内容,每位教师都为了呈现最好的教学设计都倾尽自己的所想,力图表现得更好.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中,有三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每一位教师各尽其能,有从“人教版”主题图中引入的,有从“北师大版”的内容进行启发的,都是想通过对小数的意义的认识出发,使学生能更好、更深入地认识、掌握本节课的一些基本概念,每一位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师同时也渗透了小数进率与整数进率的内在联系,对后面即将学习的分数等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 教师一般都会认为教材的分析就是弄清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这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听了一节课下来,发现好像没有讲透,原因在哪里呢?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一种深追的意识,深追其精华所在.例如,“小数的意义”,年轻教师会认为,讲授中讲解小数的意义的比重为50 % ,小数的进率和小数的计数单位讲解各占25 % .其实不然,听完各位教师的评议及反思后,对于“小数的意义”内容中,都会了解“认识小数的相邻单位”和“计数单位”要作为难点部分进行讲解. 三、在研究、分析不同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提高教师的引导水平 教学能手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对学生的把握.除了我们通常说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心理.所以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不仅要求各执教教师在备好一节课的同时,还要通过备课中体现“备学生”这一环节.例如,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多变性,也是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练习部分拓展训练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短时间的启发交流,就能感知数学内容中更进一步的知识点,这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密不可分. 例如,在“认识周长”一课中,因为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同课异构的教师都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感知图形“周边线”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再通过理解和分析封闭图形,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并通过小组操作,发现直边图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后就可以知道图形的周长.对于不规则的图形,可以通过化曲为直,用绳子绕或在纸上拓印等方法随后测量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图形的周长就量出来了,从而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以多种方式方法解决了问题. 四、青年教师在同课异构活动中,通过不同的问题生成以达到提高专业能力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上就要有核心问题的提出,解决好不同的核心问题,一节课的重难点就好处理了,面对动态生成、变化发展的课堂资源,“同课异构”的教师都能巧妙应对,灵活调控,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成问题”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在观摩了三地教师展示的同一个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青年教师龚老师上的一节课,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生成问题就十分有特点,她把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西游记”搬进这节课上,“八戒想干的最少,就选择平行四边形的菜地.”老师问:“八戒选的真的就比别人少吗?”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与后面的智慧闯关有一定的关联.第二个小组合作交流部分,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安排每个小组都用拼一拼、摆一摆、比一比的方式,将手中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进行对比.这个环节十分巧妙,汇报时引出计算平行四边形概念,然后让学生整理条件,分析其中的联系,最后共同得出计算方法. 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教师与学生的心态都在不断地变化,学生知识经验状况也在随着教师的讲解与发展发生变化,课堂上充满不确定性,学生提出的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都是富有个性的理解,他们所有的表达和理解都有可能不期而至,超出教师的意料.所以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教师都应根据情形不断地发展,应学生发展而动,应情境而变,不同问题不期而至,果断捕获.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五、通过同种课,不同的反思,引领青年教師在专业上的进步 在“同课异构”的教学中,教师上完同一种课以后,通过各种不同的评议,反思教学的效果,从中找出教学设计的优、缺点.这种对比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以前的课的教学设计相对比,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整节课的构思是否完成了数学课的四维课程目标.第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场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再与其他上课的教师对比,看看各自在教学效果方面都会有什么差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出一节课的“得”与“失”,最后再提出今后改进和要进行完善的设想与做法. 与一般的课进行对比,因为“同课异构”讲的是同一个知识点,所以更具有可比性,在课后大家有共同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对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也会有一定的收获.例如,在研讨小学四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这一节课时,专家从人教版教材分析出发,把从三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开始,到四年级的再认识小数的意义的纵向剖析,和对比不同的北师大版本是先从认识分数开始,再到认识小数的横向对比,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解析一节课的知识的探讨,使教学反思成为课例分析的主要载体.这样对于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来说,可谓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但面对个性化学生群体时,总有千差万别的教学模式.所以“同课异构”的形成可以让教师学习优点、克服缺点,促进教师自我反思,通过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让教师在同仁的带领下,更好、更自然地促进其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从而形成自身特有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陈胜英.“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与应对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3(3):38-40. [2]吴智昌.同课异构活动后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3(2):159. [3]陈善立.同课异构——不一样的精彩[J].学周刊,2011(12):8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