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立医院国有信息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行为学模型因素分析 |
范文 | 李丹 一、背景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8号文《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要强化精细化管理、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及取消药品加成之后的损失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来补偿。公立医院运行成本中,与固定资产相关的有折旧费和维修费用,这两项是医院业务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实行精细化管理是有效控制成本的基础。 2016年,财政部组织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清查的目的及意义在于,摸清家底、核实资产,规范管理、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近年来的政策和实专项工作要求,实质上是对公立医院信息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二、公立医院信息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公立医院的国有资产,专指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资产,是指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公立医院国有固定资产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医疗设备、信息设备以及总务后勤设备。 信息类固定资产,其特点为:数量多、更新快、品规杂、分布散、部分具有可移动、具有不同性能价差大。 目前公立医院信息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主管责任不明晰、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基础工作不规范 医院在授权资产管理部门不明晰,另外一方面,资产管理部门缺乏给予信息管理部门财产管理细则和监督机制。由非财务专业、缺乏专业领域知识的情况下,加上缺乏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虽按规定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卡片账,但没有规范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来保管资产账与卡片账、资料累积长时间不梳理,导致信息固定资产清查盘点过程中出现资产明细账与卡片账无法一一对应的困境。 (二)信息固定资产流转过程缺乏系统记录、信息设备归属使用部门不准确 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固定资产存在分布散、共享使用、多部门采购后归口信息部门管理、部分资产可移动等特点、特别是信息桌面设备。 以下常见情形很容易造成信息设备归属使用部门不准确的情况:一是当医疗机构内部科室撤销、合并、拆分时,相关资产未办理转移手续;二是信息设备在维修过程中,未形成信息固定资产流转过程记录。 (三)信息固定资产缺乏全生命周期管理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信息固定资产的单台价值和重要性并没有医疗设备高,故在基础管理上对信息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基础信息不足。缺乏对信息固定资产使用生命周期规定和启用后全生命周期的记录,使得信息相关设备或设施使用状态不明晰、超正常年限使用等,导致医院信息系统不能稳定正常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建立一个管理体系首先要从建立为其支撑的组织结构开始,而使组织结构正常运作的基础是与之相适应的组织行为。建立公立医院信息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行为学模型有助于分析和形成满足新政策形势要求下信息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方式方法,摆脱传统财务单纯考核“账实相符”目标管理模式,融入信息技术等专业工程元素、强化信息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三、现阶段公立医院信息固定资产清查的非组织行为性 组织行为学模型的基本框架由个体水平、群体水平和组织系统水平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图1显示了三种水平之间的深化关系。群体由若干个体组织。如果每个个体之间存在沟通,那么相关的各个个体就从个体水平的层面升华至群体水平,如果这个群体中各个个体之间的沟通是有目标的,那么未达到目标而受到行为控制的群体就从群体水平升华到组织系统水平。 公立医院信息固定资产的清查过程,在相当程度上普遍沿用的是财务部门牵头组织、信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具体实施盘点的沟通模式。财务部门主要是根据上级财政部门要求组织信息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工作、并不介入信息固定资产管控过程;信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常常因缺乏对资产管理的基本财务要求理解和对信息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风险认知,其在人力资源安排上都承担不了对信息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管控。更具有特点的是,这两个部门(个体)又是在不同专业范畴领域,并非在同一任务目标下的组织行为团队,一旦其中一个个体的主观意识发生变化,即可导致沟通中断、造成这个简单群体的解体,以致不得不再生工作结构。这一特点显示了现阶段公立医院信息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非组织行为性。如图2。四、信息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要素分析 组织行为的运作规律,是群体目标对个体行为的控制,即: 群体水平=f(个体行为的目标控制) 在信息固定资产清点的f(目标控制)中,群体目标首先是“管理效率”。 管理效率 = 盤点效果 + 盘点效率 盘点效果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医院信息固定资产盘点和盘点数据确认。 盘点效率是指在现有工作人员数量的条件下缩短盘点时间、使盘点工作效率提高,以减少因此管理专项工作对医疗业务的干扰。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了缺乏全过程管理、人力资源(岗位)、不同专业沟通缺失以及资产管理缺乏技术手段上。 (一)影响管理效率的缺乏全过程管理意识因素 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应包括从固定资产采购、使用、流转、报废、处置的全过程的信息处理和记录。显然,这些工作单靠一、两个个体是完成不了的。目前信息固定资产管理之所以能运作、依靠的是为应对年度资产盘点时的“账实相符”目标要求;信息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管理、如:维护、检查、监督、保管等实际上几乎被忽略了。 (二)影响管理效率的人力资源(岗位)因素 信息固定资产的管理要从现行单一追求“账实相符”目标模式转化成能够全过程管理信息固定资产的组织行为体系,更重要的是缺少在组织结构中发挥实质性作用的人员和岗位。 在现行医疗环境下,信息部门在公立医院组织架构中属于管理后勤部门,而信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非信息核心技术工作,故在职位设置、人才配备上传统信息部门并没有安排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更谈不上提升信息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性。 (三)影响管理效率的不同专业沟通缺失因素 单纯的财务信息并不能反应信息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之间需通力合作、相互配合。资产管理部门掌握资产台账、资产使用部门掌握资产实际使用情况,财务部门掌握的是资产账务数据。 实际情况是,财务部门、信息部门(信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属于三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在信息固定资产管理的登记、盘点和盘点数据确认环节,往往因为专业背景的差异、沟通缺失,导致信息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四)影响管理效率的缺乏信息技术手段因素 在缺乏全过程管理意识、缺少专业人员和岗位配置的情况下,大部分公立医院尚未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就是运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所有资产的数据库,首先对资产编码标签标识,以实现资产管理账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动态监控管理,达到动态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实现信息化管理中,资产的编码规则体系建立、资产基础资料管理、资产使用和维护中流转管理制度、资产生命周期管理规范等非常重要。五、结束语 单纯考核“账实相符”目标管理模式,容易忽略信息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的要求;组织行为学模型显示,其中个体之间的沟通实际表现为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链,沟通的结果也就是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群体运作达到提升信息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提升的效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