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环渤海湾区金融发展研究 |
范文 | 廖澜 关键词:区域金融? 创新要素? 湾区金融一、引言(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相较于国内其他两大湾区——粤港澳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大湾区成为省级规划战略,环渤海湾区发展动力似乎不足。环渤海湾区的区位条件优越,向西毗邻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靠近日本、韩国,向北紧靠东北经济圈,向南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是连通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环,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环渤海湾区的金融发展提高,有助于充分调动周围地区的资金,充当经济金融交流中心,打破几大经济圈的割裂状态,助力国家战略实施。(二)文献综述及评论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对湾区金融的研究通常作为湾区经济研究的部分内容,主流仍以研究世界一流湾区建设的制度创新和经验借鉴为主。国内学者主要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展开研究。环渤海金融研究主要针对城市定位,研究湾区建设。学者张咪、孙国通和刘熠哲提出环渤海大湾区的建设要以改革制度为第一要务,推动交通一体化,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完善金融服务,构筑起渤海大湾区和谐持续的发展态势。记者张倪提出建设环渤海大湾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各个城市分工定位,注重生态保护。学者杨楠针对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聚集和产业生态化与经济增长做出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生态化水平呈正相关。已有文献中,涉及金融合作类较少,并未采用最新数据,也没有将创新要素同地区间金融排斥度进行综合考虑的先例。因此本文以环渤海湾区内七个省市为对象,选取最新数据,对比粤港澳与沪杭甬湾区,综合地区间金融排斥度,分析在创新视角下环渤海湾区的金融状况,发现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二、环渤海湾区金融要素分析(一)资本流动分析 固定资产投入反映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并为地区间金融合作交流提供便利,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图1是三大湾区固定资产投入额,环渤海湾区省市最多,其固定资产投入额最大,约是沪杭甬湾区的2倍,粤港澳湾区的3倍。粤港澳湾区固定资产投入额增速最快,平均增速为12%,沪杭甬湾区为10%,而环渤海湾区不到2%。并且环渤海湾区从2015年开始固定资产投入额逐年降低,基础建设减缓。 货物进出口总额衡量一个地区对外贸易的联系程度,并从侧面反映该地区贸易壁垒,如图2所示,三大湾区货物进出口总额在2014-2016年呈现下降趋势。粤港澳湾区货物进出口总额在三大湾区中最高,是环渤海湾区近3倍。沪杭甬湾区货物进出口总额约占粤港澳湾区60%-70%,与粤港澳湾区差距逐年缩小。依托以上海为中心的庞大外贸交易和外贸经济,长三角港口群在集装箱方面遥遥领先。环渤海湾区内有天津自贸区,临近东北自贸区,湾区内自然资源丰富。但近年来进出口业务发展速度缓慢,进出口总量与其余两大湾区呈现出较大差距。(二)创新要素分析 创新要素投入是金融发展的动力。企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可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要素投入的重要指标。如图3所示,粤港澳湾区企业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支出远高于另外两大湾区,且差距越来越大。大量资金源于香港,占总体经费近二分之一。廣东省与江苏省并列第一,R&D经费投入远超内地其余省市。沪杭甬湾区处于居中水平,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呈稳步上升态势。环渤海湾区投入企业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支出最少,并且从2014年开始逐年下降,其对科研的重视度远低于另两大湾区。(三)劳动力素质分析 高素质劳动力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如表1所示,粤港澳湾区人口教育程度最高,约是其他湾区的2倍。高素质劳动力人才平均增速为3.47%,高于沪杭甬湾区的1.99%和环渤海湾区的-0.33%。环渤海湾区同沪杭甬湾区整体教育程度虽不相上下,但其平均增速呈现负增长,湾区内除北京外,其余城市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远低于沪杭甬湾区的上海、杭州以及粤港澳湾区的深圳、香港,而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将会损害环渤海湾区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三、环渤海湾区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一)资本流动存在阻碍 沪杭甬、粤港澳地区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对外往来密切。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庞大的外贸经济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其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外延扩大,金融发展成熟。环渤海湾区内各省市间金融发展差距过大,资本流动受地域限制,无法及时从资本盈余方流向资本短缺方,不能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金融发展受阻。杨心影、俞颖从金融使用度、覆盖度、贡献度、承受度4个维度建模测算区域金融排斥度,比值越低,金融排斥度越小。本文依据其原理,简要测算三大湾区2017年平均金融排斥度——环渤海湾区0.68,沪杭甬湾区0.66,粤港澳湾区0.80。环渤海湾区总体上金融排斥度较小,但湾区内部金融排斥度极不平衡,北京金融排斥度最低为0.13,可视为资本自由流动,天津0.55,仅为轻微排斥,而河北、辽宁、山东、内蒙古、山西金融排斥度较高,均超过0.8。湾区内北京金融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其余各省金融发展滞后,形成“一托多”的局面,省市间资本流动和金融合作开展受限。(二)创新要素投入规模差距大 沪杭甬、粤港澳地区对创新要素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香港设立研究发展基金,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企业研究与发展。深圳设立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与粤港澳、沪杭甬湾区相比,环渤海湾区缺乏对创新能力的注重与培养,在创新与科研的经费支出和政策优惠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湾区内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北京、天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内蒙古、山西省以及辽宁省缺乏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 沪杭甬、粤港澳湾区内各省市拥有众多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聚居地和培养地。近年来持续推出人才吸引政策,大量毕业生涌入粤港澳、沪杭甬地区,深圳更是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2019年世界QS大学排名TOP100,粤港澳湾区有6所学校,沪杭甬湾区4所,环渤海湾区仅有清华、北大2所学校,高等院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其余地区名校较少,高素质人才劳动力的培养不均衡。其次湾区内各省市人才吸引力差距也较大,北京、天津以及各省省会人才吸引力较大,其余地区缺乏高素质人力资本。近年来,高消费的生活水平和压力以及新一线城市崛起,环渤海湾区高素质劳动力逐年减少。四、 环渤海湾区金融发展对策及建议(一)调整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流向? 各省市政府可调整相关政策措施,以税收政策为主,对创新性企业如互联网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给予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资金使用方向,使资金流向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技术型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业务开展便利,促进社会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加快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由财政拨款和社会投资组成,向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低利率的贷款,扶持高新技术型、金融科技型公司的发展,帮助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科技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与高校合作,建立金融实验室,开展创新金融活动,促进新技术向金融行业服务,加快金融服务设施现代化、智能化,提供金融服务水平和产出效率,加快金融业变革。(二)创新资本工具,打破金融壁垒 金融机构要引入创新性金融工具,并不断创新完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加快第二市场的发展,使金融机构业务呈现专业化、规模化。以银行业为主体,证券业、保险业飞速发展,基金业、信托业稳步发展。各金融机构专业化分工、交叉经营,共同活跃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服务,扩大市场规模,从而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资本自由流动,鼓励社会闲散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加快金融业改革,促进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各省市政府协商制定统一的评判标准和争端解决机制,避免因不同地域法律法规不同使金融活动开展受限,打破金融合作壁垒。加强各行业金融机构金融合作,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扩大金融服务业务,促进跨区域金融合作的开展。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缩小其省市间的金融差异,从而降低其金融排斥度。消除行政壁垒,促进重点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市场流通一体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三)完善社会福利,吸引金融人才 政府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政策,增强完善社会福利,调整人才吸引政策。在提供落户优惠以及税收优惠等措施的基础上,多方面综合考虑。针对房价等民生热点问题,应完善相关审核机制与补贴措施,加快公租房的建設,对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提供住房补贴,解决高房价问题。在解决境外人才安居的基础上,考虑境外人才的出入境便利等问题,为其出入境提供优惠便利。对于外来居民,综合考虑其家庭因素,为其子女教育提供落户便利、入学便利、学费减免等优惠措施,引进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并在医疗、购房、购车等方面提供便利,放宽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限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增强社会福利性,吸引外来高新技术人才就业,留住人才。从而增强环渤海湾区内劳动力素质,尤其是金融行业从业者的素质,提升金融行业从业者水平,加快金融发展。(四)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劳动力 各省市政府合作,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可将北京、天津部分院校迁出,一来减轻北京市的人口压力,明确其政治、文化中心职能;二来可对周围地区产生溢出效应,提高周围地区的教育水平。周围地区院校可与北京、天津展开合作,访学交流,吸收先进师资力量的教学成果,培养金融人才的专业性。完善科研创新机制,成立专门科研创新组织,设立科研基金,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重视科研活动并加大鼓励政策,提高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高校可与企业建立人才输送机制,由企业员工定期到高校讲课,使学生金融专业知识与社会接轨,符合企业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咪,孙国通,刘熠哲.国内外湾区实践对建设渤海大湾区的启示[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1):11-13. [2]张倪.大湾区建设加速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J].中国发展观察,2019(06):21-22+28. [3]杨楠.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两市产业生态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06):24-26. [4]杨心影,俞颖.我国省际金融排斥变化趋势及差异分析[J].时代金融,2019(13):48-50. [5]鲍兰兰.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