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商业银行发力G端市场的机遇、难点和创新路径 |
范文 | 高康 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持,通过数据驱动和5G商用技术的革新,智慧城市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商业银行正是抓住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市场,充分运用金融的“毛细管”穿透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借助于商业银行城市网点的据点、线上化服务的优势,加之5G商用创新银行数字化转型,抢占G端的趋势十分明显。建设银行、平安银行等相继打开智慧城市推广路径,构建业内具有竞争力的品牌,环环相扣,线上线下一体化,逐步打通健康、教育、医疗、养老、社区、交通等细分领域,树立商业银行良好的社会责任、品牌形象,真正打造银行全旅程的金融生态圈,收獲智慧城市发展的“红利”。 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发力智慧城市G端市场的机遇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不仅涉及到城市治理、政务服务,还包括城市交通、医疗、养老等各类民生问题,可见商业银行在发力G端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 商业银行布局G端市场的条件相对成熟。智慧城市建设有赖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以及5G通信技术、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胆创新,通过技术解决过去城市治理方面的“信息孤岛”问题,打通城市治理的领域壁垒、部门壁垒、信息壁垒。商业银行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布局G端市场的条件已相对成熟。商业银行的转型思路就是建立金融生态圈,零售银行以场景、消费为主,主要围绕用户的衣食住行展开,而G端市场更为广阔,涵盖的领域更宽,与当前城市治理、政府职能转变、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管理创新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乐于寻求与商业银行的战略协作,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商业银行借力G端将实现新的竞争格局。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商业银行发力G端市场的巨大推动力,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领域。部分银行已经率先走在了同行前列,如建设银行在云南省搭建的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已经上线,在营业机构的网点布局上增设政务服务专区,并且推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模板——“安阳模式”,极具吸引力。平安银行借助平安好医生、平安保险等内部资源整合,迅速搭建平安医疗、智慧医院平台,抢占布局医疗医院市场,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正面竞争。未来,商业银行借力G端市场将实现新的竞争格局,率先发力和突破的银行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排头兵,而发展较慢的银行则很可能在此次竞争领域面临优胜劣汰的命运。 商业银行推进智慧城市的多重价值体现。商业银行是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毛细血管”的重要管道。智慧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战略举措,契合了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迫切需求,商业银行在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一定的商业价值,拓宽业务发展渠道,构建新的增长模式,而且在服务于政府部门、企业、群众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品牌价值传播、公众形象塑造的社会价值。如建设银行推进的智慧政务平台就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收获了政府部门的信赖,更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赏,为后续各项业务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因此,可以认为,商业银行谋划G端市场大有可为。 商业银行借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G端市场的难点 当前,商业银行大量投入智慧城市,但未能形成各自的发展特色,盲目的追随模式,以及延续消费金融、场景金融的服务内容竞争性较为单一,与互联网公司、运营商等并无实质性区别,找准自身定位则变得至关重要。 细分领域准入与监管存在一定盲区。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领域宽泛,商业银行发力G端市场业务时仍然存在细分领域准入与监管的盲区,包括互联网公司、政府部门、银行机构、研究机构等对于智慧城市的整体框架有了较为明确的认知,提出了大量的解决方案,对于具体的数据治理风险监管、业务和市场准入标准、运营商、金融机构的应用模块、用户信息保护等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发展G端市场业务时应密切与行政主管部门、监管部门、运营商、研究机构的协调,为业务发展寻求公开公平的待遇,保障G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数据治理与商业银行数据管理风险。数据治理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现阶段一些互联网公司、黑客组织以及一些非法互联网机构和个人借机攻击智慧城市平台,窃取用户信息,数据治理风险与日俱增,防火墙技术不断升级,依然无法解决信息泄露、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商业银行大范围介入智慧城市应用,必然需要将用户的信息嵌入其中,外部互联网信息治理风险与内部数据管理风险并存,给商业银行发展智慧城市提出了新的要求。商业银行开放的应用环境、暴露的数据风险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只能在源头上、传输上和治理上进行“堵漏”,重点业务数据体量大,业务交接程序复杂,很容易被人为因素干扰,数据泄露后的风险评估和补救措施如果不及时跟进,很容易诱发公众的信任感下降,威胁商业银行发力智慧城市应用的声誉。 商业银行G端市场竞争的压力较大。智慧城市的市场前景十分广泛,全国的城市数量多、资源丰富,目前有500多个试点城市参与,对于智慧城市的需求非常大,吸引大量的商业银行进驻智慧城市领域。部分银行几乎举全行之力发展智慧城市应用,谋求与省级政府到市县级政府的直接合作,总对总确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并提供一揽子服务,投入非常大。近期广发银行一次性发布了12套智慧城市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整合对公条线产品和服务,提出涵盖政务、法院、党务、商事、制造、地产、连锁、医院等12个领域,借助“慧系列”产品落地2万多个项目,与40多个城市财政、公共资源教育中心、非税机构开展智慧政务合作。未来,大量的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平安银行等等都将发力G端市场,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 互联网公司与平台构成一定的挑战。互联网公司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如IBM、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充分运用自身的大数据优势,为智慧城市扩大数据处理能力而加快研发。早在2015年,蚂蚁金服、阿里巴巴、新浪微博就已共同启动“互联网+城市服务”战略,联合为各地政府提供“智慧城市”一站式解决方案。商业银行在决战G端市场业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面临互联网公司和平台的挑战,智慧城市建设的竞争十分激烈,未来还有三大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公司、金融服务平台等将大量介入G端,商业银行应有相应的策略和协作方案,谋求利益最大化。 数据驱动下商业银行发力G端市场的创新路径 数据驱动下,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水平持续提升,丰富的数据、渠道和网络则提供了强有力的禀赋资源,通过创建品牌化的智慧城市服务模式,寻求与三方平台的协作以及数据治理、征信体系的构建,融入G端市场细分领域。 加快协同推进智慧城市细分领域制度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治理、民生工程等各个领域,而每个领域的服务标准、内容和技术要求差异性较大,无法套用固定的模式,如医疗和交通就是完全不同的服务内容,涉及到的数据处理和方案迥异。商业银行在发力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拥有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但是在智慧城市细分领域还缺乏比较系统的方案,各个板块的服务处于前期的探索阶段,一些商业银行盲目进驻G端市场,互相模仿,将智慧城市建设简单归结于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忽略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目标和人文因素。 因此,在积极参与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商业银行应与政府职能部门、监管部门加强协调,探索完善智慧城市细分领域制度建设。重点应围绕智慧城市技术应用标准,强调用户体验,将技术应用与服务融合,鼓励创新和包容的发展环境,为不同的人提供公平高效的服务。商业银行应加快推进营业网点改造工程,打造专业化的智慧城市服务专区,如建设银行设立的智慧政务服务窗口、功能区和专业服务人员,发挥银行的专业水平,寻求金融服务与社会责任、公共利益的平衡。 完善数据治理监管与商业银行数据风险管控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数据共享和分析处理,但是不可避免会因为技术短板和漏洞存在安全风险问题,尤其是数据泄露、隐私泄露事件频发,危及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管控。 首要的是搭建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安全保障体系,技术层面包括网络安全技术监测防御体系和网络安全应急指挥、处理体系,设立智慧城市数据监管等级,派驻第三方安全监控机构,建立追溯查证技术平台,确保数据风险追溯有据可查。 其次是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数据管理责任制、数据共享和分析操作手册,加强银行内智慧城市应用的流程管理,订立用户隐私安全协议合同,完善员工数据安全和信息处理的操作指引、职业道德、法律培训,避免操作风险,在系统上设置数据“防火墙”,确保智慧城市技术应用信息传递、数据传递和共享的安全防线。 最后是要寻求与政府、安全技术供应商开展智慧城市应用数据监管、风险管控的课题项目,通过顶层设计、协同运营夯实基础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保障政务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通过第三方安全供应商服务解决数据管控的技术问题。 创新智慧城市细分领域特色品牌与业务模式 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加入到G端市场的竞争当中,部分银行利用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率先拔得头筹,抢占了部分智慧城市细分领域,但是,整体上商业银行在发力G端市场上仍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研究,盲目进入市场的现象较多,对于智慧城市细分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挖掘不够,无法形成具有特色品牌的智慧城市服务。 其一是确立与商业银行现有服务结构、体系相适应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分析银行自身的资源、渠道和产品与智慧城市应用的可行性,选择较为突出的智慧城市细分领域,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确保收益-风险平衡。 其二是建立特色品牌的智慧城市应用,在G端市场发展前沿的银行包括建设银行、平安银行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特色服务,建设银行以智慧政务为突破口创立自己的智慧城市服务品牌,平安银行则以智慧医疗等特色,通过品牌效应和口碑赢得政府职能部门、用户的认可和信赖。 加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战略协作 一是打造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借助开放银行API平台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逐步完善开放银行API数据和资源共享机制,将金融业内具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纳入到开放平台,推动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共享、共建的新模式,打破传统的业务封闭格局。 二是寻求与业内有实力的智慧城市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展开战略合作,如前期捷顺科技与平安银行就携手共建智慧城市新生态,包括开展支付结算、客户资源、授信等合作,围绕智慧停车、场景金融、车生态运营业务。与第三方公司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寻求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综合化,提高方案的應用效率和价值,弥补商业银行在智慧城市应用上的短板,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技术开发成本,集中资源搭建渠道和服务网络,节省资金、人力资源。 构建商业银行G端市场技术与人才支持体系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前期大量的智慧城市应用已得到了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和群众的广泛支持,应用效果超出预期,而商业银行发力G端市场还应考虑到巨大的技术与人才培育。构建商业银行G端市场技术与人才支持体系迫在眉睫。 一是打造独立的智慧城市技术服务团队,整合行内金融科技资源,包括金融科技子公司、信息技术部门骨干和行外智慧城市技术开发团队,通过独立的智慧城市技术应用开发团队增强银行智慧城市应用的技术实力,集中精力开发升级智慧城市的核心系统、数据监控系统和安全运维系统。 二是加快培育智慧城市项目团队和人才,抽调行内骨干力量,从总分行到各个部门,组建智慧城市应用项目组,全面支持智慧城市应用建设和推广,包括设立技术研发团队、应用实践团队、品牌推广团队和安全管理团队,集中资源发力G端市场,团队人员应强调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层次,既要注重技术应用,更要重视G端市场的客户满意度体验感。 结语与展望 随着商业银行自身金融科技实力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加上G端市场的开发进入到全领域时代,万物互联互通的数据驱动模式将真正发挥作用,而商业银行G端市场的模式、品牌、服务和技术将日臻成熟,重塑商业银行的发展版图。从现有的智慧城市实践来看,仍然有大量的领域未能展开,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能够迅速找准市场定位,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加强与各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与第三方机构、互联网公司寻求战略合作,在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上谋求收益性、风险性、公共性的平衡。商业银行参与G端市场并不仅仅是金融目的,更大的前景在于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金融科技研发实力,组建成体系的智慧城市应用人才团队,为银行的转型奠定强大的组织、人才和技术基础。商业银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将决定未来转型的成败。 (作者单位:苏州银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