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形势下青海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与趋势
范文

    马婧杰

    摘要:新形势下文化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力量,青海省处于摆脱粗放型生产模式的现状,更为迫切需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本文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需求等方面探讨现期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厘清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框架下,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在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文化品牌建设、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等方面对实现青海特色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进行路径探索。

    关键词:文化产业;趋势;机遇

    立足青海地域资源优势,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全局中找准定位,把握机遇深化体制改革对推动青海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新时期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从“保增长”向“调结构”的重点转变凸显了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的重要性[1],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克服以消耗物质资源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正顺应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也符合我省摆脱粗放型生产模式的现实需要。在此契机之下,高度重视青海文化产业发展,以发展区域性产业项目为重点,逐渐使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推动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显得尤为关键。

    (二)促进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文化产业是实现我省生态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青海在全国生态、资源的特殊战略地位,要求我省必须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文化产业既能充分利用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又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并且带动旅游、商贸餐饮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文化产业是实现我省转型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青海有着文化资源的特殊优势,同时受高原地理因素的制约,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经济必须与生态战略相结合。最后,探索青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和谐发展与统筹发展。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区,青海的多元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共同创造的合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内在的凝聚力。一方面,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青海多元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带动青海省经济发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在这种交往中,各民族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自觉性增强,有利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保护原生态的文化资源。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文化资源。可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与融合,平衡地区发展差距。

    (三)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攀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已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近年来,青海省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教育投资、精神文化消费、旅游、观光消费增长幅度逐年攀升,满足这种需求仅依靠地方文化、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明显不足,还需要文化市场的繁荣进行供给,提供更多的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可见,居民消费水平的趋势迫切需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

    二、新时期青海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

    (一) 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全国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机遇

    青海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于自身优势,根据特色定位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服务于全国文化产业布局。因此加强文化战略研究,对于定位青海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家区域文化产业政策从区域产业战略部署出发,将我国文化产业分为东部文化产业率先发展,加快中部文化产业快速崛起,振兴东北地区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2]。

    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看,青海文化产业首先应着眼于西部地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以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为方向,加快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和开发工作。并以人文地理资源优势参与全国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并以文化产业格局构建为契机,重点发展青藏高原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

    中国文化管理学科祁述裕先生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一书中以文化产业生产类型为依据将文化产业分为“全国性核心文化”、“边缘文化”和“地方(都市)文化”三类 [3]。以全国性核心文化类型的标准看,由于没有大量的资本投入和科技支撑,且省内市场需求较低,对省外需求市场的竞争力也不明显,青海文化产业并不具备发展全国核心文化产业的优势。以边缘文化类型的标准看,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正逐步走向深化,加之人文地理资源使青海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民族影像业、出版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且在满足文化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青海文化产业具有一定优势,而以地方文化类型的标准看,青海文化产业具有明显优势。民族歌舞演艺、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业、民间工艺美术品加工业销售、以独特气候特征为依托的体育产业和会展业、藏医药文化产业等是青海文化产业的特色所在,围绕此类产业打造文化品牌,逐步加强与传媒产业结合。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以文化资本优势为依托寻求与经济优势地区合作是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 调整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对于鼓励民众创造精神,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意义。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应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化。同时也要注重营造产业环境,逐步完善民营资本市场准入条件,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这将对提升青海文化发展活力,释放产业发展空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扩大文化消费的契机

    就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条件和已形成的产业业态来看,要实现扩大文化消费的战略目标,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一要通过创作满足本地群众需求的大众文化产品,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以自身优势营造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空间,鼓励公众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达到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二要以多样态的青海地域特色文化产品,彰显地域文化魅力,形成青海特色形象品牌,增强旅游吸引力。以青藏高原特色旅游商品集散地,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模式,以此扩大文化消费。

    三、把握历史机遇,推动青海特色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当前,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应着眼于文化发展长期战略,确立文化发展理念,培育公众文化创造力、文化创新精神,探索立足省情的文化产业模式,使文化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一)转变政府职能,服务和创建文化发展环境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从管理方式改进,管理权限的调整,实现政府职能转化。政府管理内容应包括:战略层面确立文化发展理念;制定文化产业规划,整合资源,传播地域文化品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培育创新能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等。

    1.发挥政府职能,形成统一的文化资源管理平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统一的资源开发、整合模式,有助于产业的规模化。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并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有利于提升资源开发的层次和品质。因此,发挥政府职能,形成统一的资源评价、整合、开发、管理模式,避免盲目开发带来的不良后果,能够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化提供支持。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与青海省情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的文化保护机制,形成统一合理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

    2.以资源优势完善投资环境,依靠投资实现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发展。近些年来,青海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受到重视,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形成以特色资源利用为主的民族民间工艺制品、民族歌舞艺术表演、特色会展、文化节以及文化旅游组成的文化产业格局,促进了青海对外的传播和交流。在此基础上,这能构筑起一个优质的产业投资环境平台,引进外界资金、项目、人才,推动青海文化产业走向规模化,加快文化产业基地的建立。凭借吸引外界资金和先进技术要素,实现青海文化产业的迅速升级,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我们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应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文化特色办好各类会展,吸引投资商。快速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改善部门条块分割的局面,提高行政效率。此外,应积极推进规范文化市场的政策法规制定,对文化产业资源的所属权、经营权等清晰定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积极利用外部先进资金、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相较经济发达地区,青海省文化产业的资本条件还显薄弱,因此要通过多渠道招商引资来弥补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等问题。要凭借文化资源优势项目吸引外界资金和先进技术要素,实现青海文化产业的迅速升级,将资源优势转变产业优势。一要通过引资对工艺品和文化旅游市场进行建设。二要运用文化资源特色吸引投资。如湟中县塔尔寺灯节来临之际,在县城鲁沙尔镇举行了元宵节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签约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旅游、商贸社会事业等,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三要借鉴先进经验,探索文化产业特色化道路。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成功经验,并通过比较和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二)逐步深化体制改革,培育多种所有制成分的文化市场主体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建立起市场主导、文化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市场机制,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还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来逐步实现。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培育,逐步形成文化市场主体。

    1.通过积极的项目带动战略,发挥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是必须以企业的参与为前提的。以青海藏羊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藏羊”牌藏毯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该集团现已成为青海省出口创汇的“拳头”企业和带动农牧民致富的“领军”集团。政府有关部门专门制定了藏(地)毯发展纲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省技术监督局系统,对藏羊集团的企业质量管理、名牌战略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跟踪服务,使“藏羊”牌藏毯顺利登上中国名牌榜。青海藏羊集团的成功例证,说明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战略引导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文化企业可向政府提供可行性报告,政府可通过相关调研,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企业进行扶持,给企业提供宣传、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成功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整个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2.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一方面要以以文化内涵和作用为标准,划分文化事业和产业。通过改制,将具有经营功能的文化企业单位推向市场,改革其运行机制,创新生产和营销方式,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而对于服务、非盈利性质的公共文化单位,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体现其公共性,强化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要积极吸纳产业资金,强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文化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吸纳文化企业的资金力量保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升公众文化素质,保护文化资源。例如,可以利用青海地区工艺美术品和文化旅游的部分收入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还可以在经济收入较富裕的地区,民众接受范围内,引入一些经营性文化娱乐项目,既扩大了文化消费需求,又可补充基层文化建设。

    3.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化消费市场。要建立政府与市场成分参与相结合的投入形式,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群众的文化需求服务。通过利用民营资金不但可以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并为民营企业带来机遇和效益;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统一合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使更多群众共享文化资源的同时节约公共文化资源。如,通过考察和测算,在相邻几个社区建立一个共同的文化娱乐设施,这样可以节约空间和资源;要发挥广场、茶园等公众文化集合场所作用,建设有青海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例如,组织民众在广场上表演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的演出活动。一方面可以利用民间传统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展示地域文化个性,为青海的文化旅游做贡献;要建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研究的专项机制,制定与之相关的各项专项规划和制度方案,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确保其长远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城乡发展结合,激励文化创造活力。一方面,激发公众文化创造活力,符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研究员莫建伟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着眼点应当以培育文化创造力为核心,以激发公民文化创造力为重点”。另一方面,青海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同于经济发达地区依托经济资本和科技创新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倚重于培育文化创造能力,发挥特色文化创意资源优势。可通过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培育公众文化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建议将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对接。通过发挥农牧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优势,鼓励农牧民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既能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能使农牧民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同时得到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三)探索特色资源整合利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利用多种文化传播载体,拓展文化产业资源。要充分发挥出版物、会展、文化周等载体作用,拓宽发掘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资源开发的品味与层次,全面展示、传播青海文化。青海在自然和文化两种资源占有特殊优势。这些比较优势要通过制定有效的战略,进行有效开发后才能转化为产业资源优势。而开发的过程需要会展、出版物等载体作用才能实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的作用,对青海文化的地域特色进行宣传,通过载体与外界交流、传播,形成青海地区对外的窗口和平台。

    2.深入和拓展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促进贸易交流。利用传播载体能对不同的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并且传播范围广泛、效果明显。因此,要拓宽发掘资源的路径,进一步拓宽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载体的种类。如书籍等出版物的载体可从整体上介绍和展示青海地区多元的文化形态。会展展示青海特有的宗教、艺术、民间文化风情特色。此外,载体的选择既要从形式上考虑与观众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也要从内容上提升载体的文化内涵。

    (四)以文化品牌带动青海地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青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只有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并形成文化品牌,其文化产业才能形成产业链并实现持续发展。在青海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有专家提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品,只有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并通过产品的打造,才能培育出高品位的文化品牌”。

    1.体现青海地域特色,打造文化产品差异性优势。相对发达地区,青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走民族、地域特色发展之路才是青海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要以寺院为依托推出宗教文化品牌;以历史文化为底蕴打造旅游经典品牌;以传统手工艺特色为优势,开发工艺美术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

    2.依托青海地缘优势,打造区域标志性文化品牌。要通过营销和宣传,依托青海地缘优势,把单一民族文化产品品牌打造成为区域标志性文化品牌。在保证民族区域原生态特色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如何进行成功的市场运作。文化产品的好坏是决定其市场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发掘原生态文化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对文化产品进行包装、营销、宣传,是形成文化产品品牌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考虑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和创新并采用更多大众喜欢的艺术手法,实现对文化产品的创意包装,强化文化产品的“卖点”,以此培育青海的文化产品品牌。

    3.要做好品牌延伸,打造产业链条。推出品牌后,可以围绕该品牌的经济价值,打造丰富的产业链条。可以通过青海文化旅游来带动旅游纪念品,相关书籍、光盘等产业的发展。可根据青海不同地区区位特点,市场环境特点,来设置产业分工,打造产业链条,以工艺美术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例,一些特色县域有创意设计、生产加工的优势。而一些人口集中,商品流通迅速的城镇具有商品展示平台、销售市场的优势,可将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创意培训进行分工,形成产业链条。

    (五)依托地缘优势特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青海省已逐步形成了藏毯、民族服饰、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等内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如能建设一体化的民族文化产业格局,既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又实现合理分工,势必会增强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建议以特色县市文化资源、特色产业内容为依据,建立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如以青海工艺美术品大厦和新奇工艺装饰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特色县域内民间工艺美术品资源,形成青海地方民族工艺美术品产业群。以藏羊集团为龙头的青海省城南新区、湟中、水井巷商业街的藏毯加工、销售产业带。建立以平安、贵德为龙头的奇石产业基地;以互助、循化、大通、贵南为龙头的民族刺绣产业基地,逐步形成青海区域一体化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六)探索创意人才开发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培养既熟悉本地文化又有发展文化产业能力的特色人才。发展青海地区高校和文化科研单位的作用,培养既熟悉本地文化又有发展文化产业能力的特色人才。以青海民族学院为例,民院中聚集了各民族的人才,可以将这些人才自身的民族特点以及对民族文化熟悉的优势与历史、民俗、经济管理等专业教育相结合,设置特色学科,培养从事本地区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的综合管理人才。

    2.依托人文地理优势,培育文化创意与技术人才。地域特色传统技艺传承是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如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唐卡制作等。因此,要就地取材,通过一定的组织培训,将这些手工技术人才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

    综上所述,当前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优势,把握新形势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进行准确定位,从建立科学文化产业体系,扩大文化产业消费,发展特色文化品牌方面,发挥好青海地域的比较优势,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打造青海文化名片,促使青海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1]张晓明,胡惠林.2010 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祁述裕.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