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及成效 |
范文 | 姚娜+宋敏+刘学敏 摘要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验示范基地。多年来,秉承科技支撑发展的原则,实验区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及实验示范。在对现有实验区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计划类别、经费来源、参与形式、应用领域等方面,分析了“十一五”以来实验区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现状,并对项目实施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分析发现,实验区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破解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科技示范与引领,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了管理机制与模式,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通过部门联动,科技惠民计划成效凸显。文章通过探寻科技在实验区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现实验区项目对接的特点与规律,查找实验区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科技支撑实验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现状;成效 中图分类号 ?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1-0158-04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1022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始于1986年,是科技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19个部门共同推进的一项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工作,旨在解决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枯耗,环境污染,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验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领域,受到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整理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多年来实验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区发展状况的总体分析与评价,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对实验区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特色领域、成果经验等方面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价[1-2];二是基于特定实验区的实践探索,由此产生的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3-6]。实验区作为我国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很多方面的研究还待深入开展,如有关科技支撑实验区建设发展的调查研究基本是空白。 科技支撑始终是实验区发展的基本原则。围绕着科技支撑实验区发展这一主题,笔者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十一五”以来实验区推进、实施的科技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实验区的科技需求及科研活动支撑能力,探寻“十一五”以来科技在实验区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现实验区项目对接的特点与规律,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更好地发挥实验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载体和平台作用,提升科技创新对实验区建设的支撑能力。 1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很多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社会事业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1986年,原国家科委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省常州市和锡山市华庄镇开始了城镇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1992年5月,原国家科委和原国家体改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建立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成了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管理办公室。1994年3月,实验区工作中心转向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实验区率先建成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1997年12月,“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2]。 经过28年持续有效的推进,实验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大城市改造、小城镇建设、社区管理、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中,各实验区依靠科技创新开展实验示范,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和引领带动作用,为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也为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积累了重要的经验[1-2]。截至2014年3月,中国已经建立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56个,各省建立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80余个,遍及全国90%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区。 姚娜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及成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 2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研究团队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分析,先后对上海市崇明县、北京市石景山区、河南省济源市、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湖南省资兴市等实验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了10余次座谈和访谈,与数十家实验区的管理人员、项目主持单位和实验区示范任务承担单位进行了交流。同时,向全国156个实验区发放《实验区与科技计划对接情况调查问卷》,就各实验区“十一五”以来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来源与管理、项目运行情况等信息进行调查。问卷按项目填写,共有107个实验区反馈28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65份。研究团队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2.2科技计划类别分析 265份有效问卷显示,实验区承担的项目中,所属的主要计划类别为科技支撑计划(87项)、“863”计划(19项)、星火计划(27项)和科技富民强县计划(15项),其他项目计划还包括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国家创新基金、科技惠民计划、火炬计划等。 总体上看,实验区承担的科技任务所属领域与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实验区建设关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验区开展的科技工作主要集中在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较为薄弱的资源环境领域,265个项目中有117项属于资源环境领域,占项目总量的44%。另外,除了少数几个城市城区型实验区外,绝大多数实验区都涉及到农业产业的发展,因此实验区承担科研任务的另一个主要领域就是农业领域,共有60项属于农业领域,占项目总量的23%。处在第三位的属城镇发展领域,占项目总量的9%。其他研究领域还包括生物医药、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 2.3研究经费来源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2005年1月-2013年7月期间,265项课题共获得国拨经费支持7.02亿元,自筹经费37.25亿元(见表1)。 2.4参与形式分析 在项目参与形式上,实验区作为牵头组织单位的课题有150项,占56%;作为子课题承担单位的课题有46项,占17%;承担课题示范工程或试点工作50项,占19%;其他形式占8%。 2.5成果实际应用领域分析 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领域与研究所属的类别领域是直接相关的,因此这方面的调查数据也直接反映了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重点。在课题的实际应用领域方面,面向资源环境领域的147项,农业89项,高新技术70项,城镇发展64项,人口健康46项,其他应用领域还包括公共安全、文化科技、社会管理和减灾防灾等。 3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成效分析 实验区的宗旨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引领,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示范带动。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著提升。实验区建设不仅需要“面”上的统筹协调,更需要“点”上的突破和创新,对科技支撑引领当地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调查显示,“十一五”以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 3.1破解区域发展制约因素,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各实验区在建设伊始编制了为期五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发展规划》,认真分析了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确立了实验区建设的主题。调查显示,在实验区已经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中,近一半都紧密结合了实验区建设主题,另外近一半项目内容属实验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同时,被调查项目中,有80%的项目降低了资源消耗,52%的项目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41%的项目实现了居民生活环境与质量改善,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上海崇明实验区确立的实验主题为“低碳发展”,以“自然低碳、人居低碳、产业低碳”为发展主线开展建设。崇明实验区围绕这一主题,实施瀛东村生态民居建筑低碳改造示范工程,依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制了国内首个“低碳建筑导则”,在建筑节能、资源循环利用、智能化调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2突出科技示范与引领,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项目是实验区通过认真筹划、科学设计、积极申请所获得。其中超过七成的项目在立项后实验区管理部门进行了跟踪管理,与项目组织单位密切配合,协同推进。通过专家指导、技术培训和协会科普等形式,极大地推动了适用技术应用,使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项目立项与组织实施,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实验区的科技意识显著加强。 另一方面,在项目申报、实施的过程中,实验区紧密依托各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专家力量,特别是实验区专家委员会的智力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区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合作程度紧密的有156项,占59%;产学研合作程度较为紧密的有99项,占37%。与智力资源的对接,不仅协助实验区更好地凝练了本地的科技需求,使越来越多的科技项目在实验区落地,同时在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实验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另外,实验区地方政府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依托实验区建设和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密切了与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联系,加强了科技信息与干部交流,全方位提高了实验区的科技支撑能力,使科技创新成为实验区发展的强大引擎。 如甘肃敦煌实验区自2010年创建以来,认真分析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凝练申报了一批针对性、前瞻性强的项目,先后参与了“863”计划(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领域)、科技惠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与推进,敦煌实验区建立了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引进、培育了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葡萄、大枣等特色林果品种,林果产业达到19万亩,瓜菜8.2万亩,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清洁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建立了光伏发电产业示范园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扶持发展科技型企业9家。依托科技计划项目,大幅度提升了实验区的科技支撑能力。 3.3积累项目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机制与模式 各实验区在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过程中,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机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调查显示,265项科技计划项目中,有203项在立项后进行跟踪管理,占调查总数的77%;186项与项目牵头单位密切配合,推进项目的实施,占70%。许多实验区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公共信息平台,定期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成果交易会、科技创业大赛等活动,充分发挥科协、学会和各种企业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逐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了实验区的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管理举措。探索形成了“人才+项目+资本”三结合的创业创新模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提升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财政扶持保障;建立了集科技信息收集、整合、浏览、发布于一体的“科技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加强区科技局与各区属科技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作用。 3.4部门联动促进,科技惠民成效凸显 调研发现,相对于“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惠民计划在实验区显示出更好的成效。科技惠民计划旨在“在基层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推广普及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综合能力”,这一目标切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实验区经过多年能力、意识提升以及实验示范项目的经验积累,也具备了相当的承接优势。调查显示,目前已对接的科技惠民计划进展顺利,实现了部门联动,协同促进,效率高,成效突出。不仅项目成果直接面向百姓民生,同时有效提升了政府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 河北省迁安市于2012年开始实施科技惠民计划“迁安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有关市领导为副组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建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专家工作组、工作推进组、经费监管组等3个专门工作组;各试点企业也都分别建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真正实现了多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推进的机制。 4对策与建议 28年来,实验区建设伴随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实验区的实验示范任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这对实验区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一方面,实验区需要科技创新来改变、替代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科技研发也需要突破发论文、制样机的阶段,将研发成果逐步落地,切实驱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现有实验区与科技计划对接也暴露出规模不足、体系不完备、顶层设计不够、地方能力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实验区管理办公室在宏观管理上加大统筹,梳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共性关键问题,做好科技项目顶层设计,全面对接各类科技计划,为实验区搭建桥梁;二是充分依托实验区专家委员会,面向实验区开展系统的能力建设,逐步提升地方科技管理能力,包括项目需求筛选凝练能力和项目实施、管理能力;三是完善实验区与科技计划对接管理机制,提升对实验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如尽快建设实验区科技需求库、项目信息库、管理与交流信息平台等,以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民生科技的实验示范基地,成为科技惠及民生的重要平台与窗口。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报告(1986-2006)[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Department of S&T for Social Development of MOST,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Review Report (1986-2006) [M].Beijing: Social Science Document Publishing House, 2006.] [2]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Department of S&T for ?R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OST,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Study and Practices of the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 Document Publishing House, 2006.] [3]陆学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历程回顾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1-2.[Lu Xueyi. Review and Sugges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ustainable Communitie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17(3):1-2.] [4]郭艳华,周木堂.探索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特色建设的新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109-112.[Guo Yanhuo,Zhou Mutang. A New Way for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Communitie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14(1):109-112.] [5]李善峰.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践[J].理论学刊,2004,(9):8-11.[Li Shanfeng. Practice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the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J]. Theory Journal, 2004,(9):8-11.] [6]班茂盛,方创林,李铭.县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路与实践:以浙江省诸暨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J]. 规划师,2008,24(5):41-45.[Ban Maosheng,Fang Chuanglin, Li Ming. Masterpla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untyleve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of Zhuji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of Zhejiang Province[J].Palnners, 2008,24(5):41-45.]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n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YAO Na1,2SONG Min1,3LIU Xuemin1 (1.School of Resour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Chinas Agenda 21, Beijing 100038,China; 3. School of Ecnomic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Shaanxi 710100,China) Abstract As an experimental pilot programme for Chinas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CNSCs), launched in 1986, is ?jointly promo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20 department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ncluding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As of April 2014, China has established 156 stateleve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with an involvement of 90% of Chinas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the autonomous re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lways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NSCs, and more than 20 years there are a lot of S&T work in CNSC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surveys of S&T projects which were implemented in CNS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S&T projects.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ole of S&T in leading and driving the CNSCs construction,and discover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the S&T projects. Finally,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problems in the S&T works of CNSCs, and present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bottle necks,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breaking new ground on the work of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by S&T achievements in CNSCs. Key words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YAO Na1,2SONG Min1,3LIU Xuemin1 (1.School of Resour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Chinas Agenda 21, Beijing 100038,China; 3. School of Ecnomic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Shaanxi 710100,China) Abstract As an experimental pilot programme for Chinas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CNSCs), launched in 1986, is ?jointly promo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20 department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ncluding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As of April 2014, China has established 156 stateleve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with an involvement of 90% of Chinas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the autonomous re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lways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NSCs, and more than 20 years there are a lot of S&T work in CNSC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surveys of S&T projects which were implemented in CNS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S&T projects.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ole of S&T in leading and driving the CNSCs construction,and discover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the S&T projects. Finally,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problems in the S&T works of CNSCs, and present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bottle necks,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breaking new ground on the work of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by S&T achievements in CNSCs. Key words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YAO Na1,2SONG Min1,3LIU Xuemin1 (1.School of Resour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Chinas Agenda 21, Beijing 100038,China; 3. School of Ecnomic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Shaanxi 710100,China) Abstract As an experimental pilot programme for Chinas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CNSCs), launched in 1986, is ?jointly promo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20 department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ncluding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As of April 2014, China has established 156 stateleve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with an involvement of 90% of Chinas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the autonomous re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lways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NSCs, and more than 20 years there are a lot of S&T work in CNSC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surveys of S&T projects which were implemented in CNS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S&T projects.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ole of S&T in leading and driving the CNSCs construction,and discover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the S&T projects. Finally,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problems in the S&T works of CNSCs, and present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bottle necks,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breaking new ground on the work of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by S&T achievements in CNSCs. Key wordsChina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