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种生产”的含义
关于“两种生产”的含义20世纪80年代我国理论界围绕恩格斯提出的“两种生产”的含义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中写道:“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对此,国内外理论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前苏联哲学界有人认为,恩格斯把两种生产“同等看待”犯了“二元论”错误。我国理论界认为,“两种生产”理论不是“二元论”,但具体认识上则存有争议。主要有六种不同意见。 田伟在《理论与实践》1980年第6期发表《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研究》一文代表了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两类含义的生产概念。第一类是物质资料生产;第二类则是“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表述了唯物史观基本思想,理解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错误的。第二类概念不仅指物质资料的实现过程,而且也指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正是这两种生产的结合,构成人类完整的直接生活的生产。直接生活的生产是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黄万纶也在《宁夏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发表《论恩格斯两种生产的理论和实践》,认为:“两种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前者表现为劳动的发展阶段,人类自身的生产则表现为家庭发展阶段,但不能仅把它说成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应考虑到各种有关的社会物质关系,如地理环境、人口的增长、居民密度的高低等。劳动发展阶段和家庭发展阶段共同制约着一定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王声多在《求索》杂志1985年第4期发表《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伟大贡献一论唯物史观的两个经典表述》一文,代表了又一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的含义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生产。这两种生产都包含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两方面,而社会关系方面又是主导方面,因而两种生产都是社会生产,都统一在社会生产的统一体中。二者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辩证关系。认为不能把“直接生产的生产”和“两种生产”等同,否则就会把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都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导致二元论的错误。并认为,“直接生活的生产”也只能理解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而史国藩在《思想战线》1985年第4期发表《关于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涵义》一文,则认为,把“两种生产”都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便是二元论的提法,是混淆了经济学与哲学两种不同的范畴。所谓“二元论”是指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观点,而“两种生产”理论是说明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自身生产与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其性质是不同的。接着,孙宁在1986年6月30日《理论信息报》上发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一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阐述过“两种生产”问题,恩格斯虽然提到两种生产,但并没有提出“两种生产”理论。所以也不存在与两种生产相适应的适用于各个社会形态的人口规律。不久,朱本源在《陕西师大》1987年第2期发表《探索“两种生产的制约”的真谛—兼评近年来对这一提法的各种理解》一文认为:恩格斯在序言中讲的“生产本身又有两种”和接下去讲的“两种生产的制约”说的是一回事。“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是指“劳动的发展阶段”,或者说后者是前者的历史形态;而“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是指“家庭的发展阶段”,或者说后者是前者的社会体现。在原始社会,家庭关系同时就是生产关系,表现在劳动的发展阶段中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自然是指生产力。因而,“生产本身又有两种”或对社会制度的“两种生产的制约”,就是指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