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训诂学训诂学史分期之一。一般认为是训诂学的萌芽时期。 其功能有: (a) 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见解。如 《论语·颜渊》: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b)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如 《左传·宣公十二年》: “夫文,止戈为武。”(c)辨析同义词 (包括近义词)和释古书字义。 如 《老子》: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博之不得名曰微。”其形式有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有随文释义的训诂, 一般认为子夏的 《易传》 和 《丧服传》是儒家经注的鼻祖。其体式有传、说、解、记。其方法有声训、 义训、 形训。 声训又分本字为训、 同音为训、 双声叠韵为训; 义训又分同义相训、 增字为训和设立义界。 先秦训诂的体式和方法很粗略, 其运用还不够自觉, 甚至是随意的和实用的, 并且都没有脱离具体语境。 它作为儒家传经和诸子辩学的工具为政治服务, 因此没有产生专门的训诂著作, 没有形成系统的训诂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