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儿化 |
释义 | 儿化儿化在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同前一个字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字的韵母转变为卷舌韵母的一种语音现象。儿化音节由两个汉字记录,念时要念成一个音节,如“门儿”、“鸡儿”、“字儿”、“馅儿”、“吱儿”、“手儿”、“天儿”等。普通话中的儿化有区别词义、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区别词义的如“头” (脑袋)、“头儿” (带头的、领导者)、“眼” (眼睛)、“眼儿” (小窟窿)。区别词性的如“尖” (形容词)、“尖儿” (名词),“堆” (动词)、“堆儿”(量词)、“画” (动、名词)、“画儿”(名词)。表示细小的如“小球儿”,表示亲切或喜爱感情色彩的如“小孩儿”、“金鱼儿”、“小狗儿”等。儿化音节都可押韵。 儿化 儿化指普通话里卷舌元音“er”与其他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那个音节的韵母发生变化的一种语音现象。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音现象。它与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有着密切关系,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有些词儿化后具有比喻义,如 “头” 和 “头儿”(带头的、领导);有些词儿化后即限定了词性,如 “盖” (动词) 和“盖儿”(名词),“尖”(形容词)和“尖儿” (名词); 有些词儿化后则带上了“小”“喜爱”“亲切”等感情色彩,如 “小孩儿” “老头儿”“头发丝儿”等。 儿化érhuà〈动〉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即后缀“儿”不自成音节,跟前面的音节合为一个,使前面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这就叫儿化:儿化现象│儿化音节。 儿化音变现象之一。 指非儿化韵母因加卷舌动作而引起的连音变化。“儿尾”这个音在普通话和某些方言里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 而是音节末尾音上附加的一个卷舌动作, 已经融入前一个音节的韵母, 变更原来韵母的音色, 使它成为一种卷舌韵母。 各地方言儿化的各种表现方式不尽相同, 如有的方言是在音节末尾加 []、 [-n] [ηi]等, 但性质同儿化相似。 儿化往往伴随有同化、增字、减音、鼻化、变调等现象。如普通话的 “钉儿[](“儿”为 [ər)R200606315.0129.56.9= (\\CRFDPIC\\R200606315\\R200606315.0129.56.9.bmp])、浙江衢州话的 “鸽儿 []” ( “儿”为 [])、 温州话的“李儿[](“儿”为[])、洛阳话的 “气儿[]”(“儿”为 [ш]) 等。 普通话儿化的主要作用是: (a)确定词性, 如 “画” (动词), “画儿”(名词); (b) 区别词义, 如 “信”(信件), “信儿” (消息); (c) 表示细小、 轻微的意味儿, 如 “小鸡儿”、 “雪片儿”; (d)表示委婉、 温和、 喜爱的感情色彩, 如 “鲜花儿”、“慢慢儿说”。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