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
傩戏在中国古代祭祀傩舞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宗教戏剧形式。傩舞形成于殷商,周、秦、汉各代都有改进,唐代始有傩戏,并进入勾栏演出,宋代出现了教坊伶工扮演的歌舞表演,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并向娱人方面迈了一大步。湖南的傩堂戏,傩愿戏,湖北的傩戏,贵州的傩坛戏、脸壳戏,陕西的端公戏,广西的师公戏都属这一类型。剧目情节都比较简单,表演时大都戴面具,有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有的还有生、旦、净、丑行当。陕南端公戏的《吹鼓手招亲》与《戏班子判案》是这类戏剧目中有代表性的节目。
【傩戏】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等地区。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因演出时多戴面具,亦称“师公脸壳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