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龍〕lóng1 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2 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如:龙颜。3 古生物学上指古代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如恐龙。4 姓。
龍龙(4次)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角有须,能兴云作雨,能飞能潜的神异动物。驾八~之蜿蜿兮《离》 驾两~兮骖螭《歌·河》 驾八~之婉婉兮《远》 ❷指龙车。乘~兮辚辚《歌·大》
龍❶寵也。《詩經·周頌·酌》: “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載用有嗣。” 毛傳:“龍,和也。” 鄭玄箋: “龍,寵也。” 《詩經·商頌·長發》: “受小共大共,爲下國駿庬,何天之龍。” 毛傳: “龍,和也。”鄭玄箋: “龍,當作寵,寵,榮名之謂。”陸德明《經典釋文》。” ❷駹也。《周禮·春官·巾車》: “革路,龍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衛。” 鄭玄注:“龍,駹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龍,如字;駹,音尨。” 《周禮·冬官·玉人》:“天子用純,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 鄭玄注: “龍,當爲尨,尨,雜色。”陸德明 《經典釋文》: “龍,莫江反。” ❸馬八尺以上爲龍。《儀禮·覲禮》: “天子乘龍,載大旂。”鄭玄注: “馬八尺以上爲龍。” 《禮記·月令》: “天子居青陽左个,乘鸞路,駕倉龍。” 鄭玄注: “馬八尺以上爲龍。” ❹讀爲“尨”。《易·説卦傳》: “爲龍。” 鄭玄注: “龍,讀爲尨。”(《鄭氏佚書》) ❺角亢也。《春秋傳服氏注二》: “龍見而雩。” 注: “龍,角亢也。”(《鄭氏佚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