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批评 |
释义 |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批评〔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成书于1976年。作者属于英国60代出现的“新左派”批评家。本书共分四章,分别从“文学与历史”、“形式与内容”,“文学与倾向”、“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四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理,分析评价了本世纪以来西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如卢卡契、戈德曼、马舍雷、本雅明等人的理论观点。作者在本书引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一个更大的理论分析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个体系旨在理解意识形态——即人们在各个时代借以体验他们的社会的观念、价值和感情。而某些观念、价值和感情,我们只能从文学中获得。理解意识形态就是更深刻地理解过去和现在;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的解放。“本着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基本观点,作者提出了以下论点: (一) 意识形态的矛盾性质决定了文学不可能是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简单反映。优秀的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能够超越作家政治态度产生出伟大作品。(二) 文学与现实之间不是直接的、一对一的反映关系。只从作品中寻求政治经济和阶级斗争状况,这是庸俗马克思主义的做法。应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文学现象。(三) 强调内容而忽略形式同样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形式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形式变化的根源在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四) 列宁提出的党性文学不适合于全部文学创作。不能将政治倾向正确与否作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基础。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是错误的。(五)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方式,它也受需要和消费的制约,有其独特的生产技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是阐明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之间的关系。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