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故人来fēngyǔ gùrén lái源自元·冯子振《鹦鹉曲·山亭逸兴》:“嵯峨峰顶移家住,是个不唧[[!GFDA5]]樵父。烂柯时树老无花,叶叶枝枝风雨。[么]故人曾唤我归来,却道不如休去。指门前万叠云山,是不费青蚨买处。” 冯子振生于1257年,1314年卒,据《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三载,为元攸州(今湖南攸州市)人,“博洽经史,其为文,当酒酣耳热,命侍者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多寡,顷刻辄尽。仕为承事郎、集贤殿待制,号海粟”。元·锺嗣成《录鬼簿》卷上收入其名,且称:“前辈公卿大夫居要路者,皆高才名重,亦于乐府用心。盖文章政事,一代典型,乃平昔之所学,而舞曲辞章,由乎和顺积中,英华自然发外者也。”“盖风流蕴藉,自天性中来。若夫村朴鄙陋,固不足道也。”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董解元、卢疏斋、鲜于伯机之后,称他们“词势非笔舌可能拟,真词林之英杰也”。 元朝读书人入仕极为困难。许多人因不愿与当权者合作,而隐入山林。这样,元曲中便有不少是描写隐逸生活的。风气所及,连一些位居要路的公卿大夫也以隐逸生活为题写作诗文。《鹦鹉曲·山亭逸兴》便是一篇描写隐逸生活的佳作。一位隐居深山的“樵父”,久在山中,不知岁月几何,也无谓风雨。他拒绝故人的召唤,坚不出山,以远离充满势利、金钱的污秽世界。 “风雨故人来”最早见于清代学者孙星衍集句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意境已与原作不同。风雨不利于行,所以风雨中的故人相访是多么令人感动,惊喜!或畅谈叙旧,或饮酒弈棋,任风声簌簌、雨声淅沥,相对故人如别在洞天。“风雨故人来”的用意已经完全从这首小令中化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