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性
阶级性文艺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的阶级性质的一种属性。是阶级社会中艺术的一种重要属性。文艺的阶级性是由作家的阶级性决定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是一定阶级的成员,他的立场及感情必然受本阶级利益的制约。在进行文艺创作时,无论他自觉与否,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按照一定阶级的观点、要求和愿望、观察、体验、理解和描写生活,扩大本阶级思想影响,为本阶级利益服务。高尔基说:“文学是社会诸阶级和集团的意识形态——感情、意见、企图和希望——之形象化的表现。它是阶级关系最敏感的最忠实的反映”。(《俄国文学史序言》) 文艺阶级性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十分复杂。从作品的题材和体裁说来,直接描写阶级斗争的题材的作品,阶级性表现得明显而强烈。不直接描写阶级斗争题材的作品,如抒情小诗或山水诗、田园诗,其阶级性往往表现得隐晦、曲折、淡薄、有时甚至难以觉察。从作家阶级性的复杂表现来说,有的作家本属剥削阶级思想体系,但一些作品中却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相反,本属被剥削阶级思想体系的某些作家,在一些作品中却表现了剥削阶级的思想感情。因之,分析文艺作品的阶级性,不能运用庸俗社会学观点、必须结合作家所处的时代特点、作家的生活变化、思想变化以及作品的题材,体裁的特点等进行具体深入分析,才能对文艺作品的阶级性作出科学的评价。
【阶级性】阶级本质的表现。是阶级社会里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最本质的社会特性。由各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