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连词
选择连词表示在几项词语之中选择其一的连词。古代汉语中的选择连词很多,有的连接词与词,有的连接词组与词组,有的连接分句与分句。 选择连词“或”可译作“或者”。如《宋史·王安石列传》:“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论衡·知实》:“其先知也,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功意,非圣人空知。”“或”字在上古不是连词,后来发展为选择连词。 选择连词“抑”连接分句,可译作“还是”。如《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礼记·中庸》:“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而”等于“尔”。 选择连词“若”可译作“或者”。如《汉书·高帝纪》:“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选择连词“如”可译作“或”“或者”。如《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史记·虞卿列传》:“赵王问楼缓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 选择连词“将”可译作“还是”。如《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汉书·龚遂传》:“今欲使臣胜之邪? 将安之也?” 选择连词“且”可译为“还是”。如《战国策·齐策》:“王以天下为尊秦乎? 且尊齐乎?”《史记·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选择连词“或……或……”可译作“或者……或者……”。如韩愈《师说》:“读之句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龚自珍《上大学士书》:“此宜奏定章程,或全准,或全裁,或何项应准,或何项应裁。”这种用法的“或……或……”也是由无定代词发展来的,但它作为选择连词的意义十分明显,因而不能译作“有的……有的……”。 “宁……将……”可译作“是……还是……”。如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又《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非……则……”可译作“不是……就是……”。如《墨子· 明鬼下》:“非父则母,非兄而姒也。”“姒(sì)”,古代妯娌之间称年长者为姒,此指嫂嫂。《韩非子·显学》:“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与其……孰若……”一般译作“与其……不如……”。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柳宗元《童区寄传》:“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与其……宁……”可译作“与其……宁可……”或“与其……不如……”。如《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论语·八佾》:“丧,与其易也,宁戚。”“易”指礼仪周到。 “与其……岂若……”可译为“与其……不如……”。如《论语·微子》:“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与其……不如……”这与现代汉语相同。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与其戍周,不如城之。” “与其……孰若……”“与其……宁……”“与其……岂若……”“与其……不如……”等都是比较两种做法的得失,从而选择后者的。 选择连词
选择连词指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常见的有: “或” “或者”“还是”“是……还是”“或者……或者”“或……或”“要么……要么”“与其……不如”“不是……就是”等。可连接词或短语,如:“小王或小李去” “你吃米饭还是吃面条儿?”更多的是用于连接分句与分句,如: “我打算上他那儿去,或者请他到我这儿来”“那些人们,不是没有常识,就是安于习惯”。杨树达《高等国文法》指古汉语的选择连词,分为叙述句抉择连词和疑问句抉择连词两种。认为 “若”“如”等是用于叙述句中的抉择连词,与 “或”相当;“抑” “意” “其” “且” “将” “妄其”“亡其”等是用于疑问句的抉择连词,与“还是”相当。前者如:“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后者如: “敢问天道乎? 抑人故也?”杨伯峻《文言文法》统称为“抉择连词”。参见 “抉择连词”“选择复句”。
选择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 有表示商选的,如 “或者”、“或”、“或者……或者”、“还是”、“是……还是” 等; 有表示限选的, 如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等; 有表示决选的, 如 “与其……不如”、“与其……宁可”等。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将选择连词分为两商连词和相消连词两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