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词的内部形式 |
释义 | 词的内部形式词的内部形式词的意义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构成的,这种词义构成的方式就叫做词的内部形式。也叫“词的理据”或“词的同源结构”。如汉语里的“鹤”得名于白色,“𫚥”得名于赤色,“华”(花)得名于黄色,“蜘蛛”得名于红色。研究词的内部形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得名的来由,认识语言中词与词的关系以及语言语汇的系统性。客观事物具有多种特征或标志,一种语言通常只是选择其中某一特征或标志作为命名的依据。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任意的,不同语言的选择往往不同。因此,词的内部形式在不同的语言里也往往不同。如汉语里“蚯蚓”得名于它的屈伸动作,德语Regenwurm(雨虫)得名于它出现的天气,英语earthworm(土虫)得名于它生活的环境,而英语方言fishworm(鱼虫)和angleworm(钓鱼虫)得名于它的用途。在同一语言里,词的内部形式古今也可能不同。如一种昆虫,汉语里古称“蜾蠃”,得名于体圆而下垂;今称“细腰蜂”,得名于腰细。 词的内部形式又称词的理据、 词源结构、 词的命名义。 指词在表示事物对象时的命名依据。 如: 汉语的 “蚯蚓” 得名于它屈伸的动作, 英语的earthworm(土虫)得名于它的生长环境,而英语方言的 rainworm(雨虫) 得名于它出现的天气,fishworm(鱼虫)又得名于它的用途。 除历史悠久的根词外, 大部分词都是有内部形式可寻的, 特别是后起的合成词, 内部形式一般都较明显。 有些词产生之初有内部形式, 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形式可能变得模糊不清直至消失, 这就叫词的内部形式磨灭或词源中断。 中断的词源借助于历史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 可以重现。 研究词的内部形式可以了解事物对象的得名之由, 阐明词的构造方法, 认识词与词之间的联系, 以及词义演变的轨迹。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