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莫如深huìmòrúshēn讳: 隐瞒。深: 事情重大。原指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语出《穀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偏爱他的妃子孟任,因此一心想让孟任的儿子姬般继承君位。由于鲁庄公有几位妻子也生了儿子,他自己还有三个兄弟,所以继承人的问题一直很难决定。直到庄公病重,他不得不决定谁是继承人。他先问他的弟弟叔牙:“谁继位最合适?”叔牙说:“老大庆父(庄公排行老二)可以胜任。”庄公很不高兴。他又问老四季友,季友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扶持孟任的儿子姬般继位。”庄公死后,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立姬般为国君。庆父不服,派人把姬般杀了,另立开为国君,即为鲁湣公。季友被迫逃到陈国。一年多以后,庆父认为时机已到,又杀了湣公,准备自己当国君。人们见庆父连杀二君,认为他太残暴了,纷纷起来反对。逃到陈国的季友乘机号召鲁国人民杀死庆父。庆父吓得逃往齐国。季友便立申为君,这就是鲁僖公。最后,庆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自杀,鲁国的内乱才平息。 《春秋》记载这段历史时写道:“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卒”是去世的意思,“如”是前往的意思。明明是庆父杀死了姬般,逃奔到齐国,但孔子却说: 姬般“去世”了,庆父“前往”齐国,这说明了孔子的态度问题。所以《穀梁传》在评论这个问题时说道:“明明是‘逃奔’,却说成‘往’,为什么呢?因为弑君贼奔事情严重,所以孔子隐而不言。” 后“讳莫如深”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唯恐别人知道。
讳莫如深huì mò rú shēn〈成〉闭口不提起,隐讳很深: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讳莫如深。
【讳莫如深】《穀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鲁公子庆父谋杀太子般而出奔齐国,《春秋》不明记其事,认为事件重大,提起来伤臣子之心,所以讳而不言。后称把事情瞒得很紧为“讳莫如深”。 隐瞒
隐瞒隐(隐伏;隐匿;隐避) 瞒(瞒隐;遮瞒;曲瞒;撺瞒;遮瞒) 讳(抵讳;抑讳) 匿(匿逃;匿讳;揜匿;蔽匿;~病不治) 背(~着人) 掩蔽 昧阴 昧蔽 苞荫 遮映 遮盖 遮覆 埋覆 掩盖 影蔽 揜蔽 覆蔽 按杀 遮遮捂捂 行动瞒着人:偷(~看;~渡;~~摸摸) 互相隐瞒:相蒙 避忌隐瞒:避隐 回避隐瞒:讳隐 规避隐瞒:规匿 逃避隐瞒:逃隐 遮掩,隐瞒:掩匿 掩饰,隐瞒:隐饰 饰匿 掩盖隐匿:遏匿 拒不承认,隐瞒:拒讳 遗漏隐匿:遗隐 违背本意隐匿:避迹违心 对上欺骗,对下隐瞒:欺上罔下 欺上瞒下 对下欺骗,对上隐瞒:欺下瞒上 吓鬼瞒神 羞惭隐瞒:惭讳 羞隐 包庇隐瞒:容隐 庇护隐瞒:阿隐 说谎隐瞒:诳瞒 徇私隐瞒:徇隐 欺骗隐瞒:诡谰 以诡诈等手段隐瞒田产:诡挟 贿赂以求隐瞒:买瞒 蓄意隐瞒:曲讳 隐瞒得很紧:讳莫如深 一再欺骗隐瞒:欺三瞒四 事实难以隐瞒:纸包不住火 所做的事无法隐瞒:天知地知 多方遮盖,极力隐瞒:东遮西掩 东掩西遮 (掩盖真相,不让人知道:隐瞒)
另见:掩饰 掩盖 掩藏 欺蒙 欺骗︱公开
讳莫如深(同)闪烁其词 (反)直言不讳 心直口快
讳莫如深讳:隐瞒。指将事情尽量隐瞒不让人知。春秋时,鲁国公子庆父野心勃勃,接连杀死两任国君,后来由于叛乱失败逃往齐国。《春秋》把这件事描述为“公子庆父如齐”,《谷梁传》对此则解释说:“《春秋》把这次出奔称作‘如’(往、到),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顾忌,杀国君的事太重大了,不言‘逃奔’,也不言‘杀’,因此作者对事实真相讳莫如深。”(见《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