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
莆仙戏曾名“兴化杂剧”、“兴化戏”。明代就已盛行。是以当地说唱、歌舞等民间艺术为基础,吸收、借鉴海盐、昆山、弋阳诸腔的艺术手段形成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1954年改称莆仙戏。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及闽中、闽南等兴化方言区,东南亚一带华侨聚居地区也流行。主要唱腔为兴化腔。属联曲体唱腔结构,曲牌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的传说。名称多与南戏相同,如 〔梁州序〕、〔降黄龙〕、〔薄眉衮〕、〔好事近〕、〔福州歌〕等,由引子、过曲与尾声组成套曲。脚色行当也与南戏相同,分为七类: 生、旦、净、丑、贴、末、外。 传统剧目达5000多个。而且保留着南戏的一些风貌。如《蔡伯喈》、《王魁》、《瑞兰走雨》、《刘知远》、《王十朋》、《张协状元》、《刘文龙》等; 其他剧目多为明清传奇或历史小说的改编本。代表剧目有《团圆之后》、《琴挑》、《春江》、《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