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问
策问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等问题,以简策难问,征求对答的一种应用文体。起源于汉代,分两种:应对者针对问题而陈述政事者曰“对策”; 因其意图而阐发议论者曰“射策”。如晁错《贤良文学对策》,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杜钦《白虎殿对策》等,均为名作。以后逐渐发展为一种文体曰“策”。如《后汉书 ·边韶传》:“著诗、颂、碑、铭、书、策凡十五篇。” 策的写作,要求作者精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学问,能针对所问而确立题旨,但须不受所问限制而有主动阐发的能力,以经义联系时务。刘勰《文心雕龙·议对》:“难矣哉,士之为才也!或练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 对策所选,实属通才。”策要写好,既须通晓管理国家的政务,又须具有渊博的学问和高超的写作才能,使写成的策,具有证验古今变化、论理明辨、切合事实时务,而富有适度的感情等特点,达到“治体高秉,雅谟远播”的标准。 策问
策问文体名。汉以来考试取士,把政事、经义等问题写在简策上,使应考者逐条回答,叫策问,分对策、射策两类。对策是奉诏回答皇帝的提问,对答者针对所提问题陈述政见。射策是主试考官出题,写在简策上,分甲乙科列置案上,应试者随意抽题回答。实质上,对策、射策都是陈述政见的文章,属议论文的范围。两者都有固定的程式,特定的用途,所以也可归于公牍文的范畴。晁错、董仲舒、公孙弘、杜钦等都是作策文的高手。晁错《对贤良文学策》、公孙弘《对贤良文学策》、挚虞《贤良对策》、苏轼《对制科策》等是策问中的名篇。 发问
发问提问 设问 设疑 发问和回答:问答 讯唉 自相问答:自环 以经义或政事等设问要求解答以试士:策问 问策 随便发问:漫叩 逗弄地发问:嘲问 (口头提出问题: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