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
碗碗腔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碗碗腔剧种的统称,有时专指陕西的皮影戏碗碗腔剧种。因乐器中有一种形如小碗、声音清脆响亮的小铜铃而得名。由于流行地区和语言的差别,在陕西有东路碗碗腔 (又分老腔、时腔)、陕北碗碗腔 (又叫榆林碗碗腔)、洋县碗碗腔 (又叫陕南碗碗腔)、西府碗碗腔、安康碗碗腔; 山西有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等。形成时间有先有后,以陕西东路碗碗腔历史最长,清乾隆时已很兴盛,出现了一些碗碗腔戏曲世家。主要腔调是碗碗腔。其曲式结构为板腔体。板式有慢板、紧板、二八板、飞板、滚板、闪板、尖板 (垫板)、采腔等。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间有杂言句式。音乐委婉动听、缠绵悱恻,有极强的抒情性。剧目结构宏伟、情节曲折,人物众多。脚色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具特色。传统剧目丰富多彩。单陕西东路就达千种以上。影响较大的有清乾隆时李秋岩的《香莲珮》、《春秋配》等“十大本”。剧目取材以社会风情和男女爱情婚姻为最富,人称“多情佳人逢奇遇,落难公子中状元。”解放后改编的 《金琬钗》、《女巡按》有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