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话文运动
释义

【白话文运动】

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革文字表达形式的运动。1916年底至1917年初,胡適、陈独秀等发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号召,激进的知识分子纷起响应,开始用白话文作诗撰文。《新青年》也从1918年起改用白话文,使白话文运动迅速兴起。同年5月,鲁迅发表了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把反对旧礼教与提倡白话文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并为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白话文运动

指“五四”运动前后兴起的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这场运动从北京发起,推向全国。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蔡元培等是该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新青年》杂志是该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当时北京大学的进步师生起了重要作用。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改良文体、使用白话,陈独秀继之发表《文学革命论》响应。他们号召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钱玄同、刘半农、蔡元培等均著文支持,与林纾、严复展开论战。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每周评论》、《新潮》等白话刊物创刊,鲁迅发表一系列白话小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极大推动了白话文运动,1919年全国出版400余种白话报刊,白话教科书盛行。“五四”运动后,学衡派、甲寅派的反攻被击退,白话文最终取代了文言文,在全国取得了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的法定地位。这次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文言文几千年来的统治地位,加速了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促进了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鲁迅在这次运动中,以极富战斗性的杂文和小说出色地解决了文学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显示了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的实绩。但一概否定民族文化遗产,白话文缺乏规范,未向人民群众的口语靠拢,显示出该运动的历史局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报纸、公文和法律才一律采用了白话文。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