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剧
滇剧清初秦腔流传云南后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而产生,后又陆续吸收汉剧、徽调的腔调与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以丝弦腔为主,兼有襄阳、胡琴和部分杂调的多声腔剧种。流行于云南汉族及白族、彝族聚居地区。 滇剧的三大声腔: 丝弦、襄河、胡琴,结构均为板腔体。都有倒板,机头、一字、二流、三板、滚板等板式; 此外尚有一些各具特点的唱腔。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与当地民歌相结合后,又发展了委婉、细腻、欢快的曲调。襄阳腔源于汉剧,却用云南土音演唱,又自具一格; 曲调流畅、旋律轻快、幽默。脚色行当齐全。传统剧目有960余种。其中又有秦腔路子、川路子、京路子和滇路子之别。秦腔路子的丝弦腔有“春、梅、花、梵”(即《春秋配》、《梅降亵》、《花田错》、《梵王宫》) 四大本; 川剧路子有“五袍”(《黄袍记》、《红袍记》、《青袍记》、《白袍记》、《绿袍记》)、“四柱” (即《炮烙柱》、《水晶柱》、《五行柱》、《碰天柱》); 滇路子有《薛尔望投潭》、《宁北妃》等。解放后整理、改编、创作的有《蝴蝶泉》、《望夫云》、《牛皋扯旨》、《闯宫》、《借亲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