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语语法史概要 |
释义 | 汉语语法史概要汉语语法史概要潘允中著。分18章。第一、二章是绪论,第三至十章是上编,第十一至十八章是下编。“绪论”认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是相当长远而复杂的,它从最古的原始语言开始,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中间经过了文学的产生,经过了其他民族语言的融合;虽然它有许多方言,但到14世纪,形成了以北京音为中心的北方话音系,同时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的汉语文学语言也臻于成熟,到18世纪就达到了相当的典范了。指出汉语语法的基本构造有着惊人的稳固性,但也有发展。在殷商至西周的上古时期,书面“汉语正在走向发展的过程中,它的语法构造、表达形式,一般说来,较具灵活性,词类还没有互相区别开来的语法标志,名、动、形往往一身而三任焉”。在春秋战国时代,“形容词和副词有一部分具有明显的构成特征”,“语气词在西周以后逐渐出现”。在句法方面,“词序是上古语的重要手段,判断句基本上不用系词,句子的主动与被动最初基本上没有区别。从两晋到隋唐五代的中古时期,是汉语文学语言日益丰富的时代,在这期间,汉语的语法构造比上古有较大的发展,最突出的是一部分词已有了语法特征,如名词有了“阿”“老”“子”“儿”“头”等标志,动词有了词尾“着”,副词有了词尾“地””。中古词类分化的另一标志是用声调的不同来区别词性。在句法里,由类化作用的规律,上古中的几种宾语前置的情况终于和一般的动宾结构一样,变为先动后宾。被动式进一步完善,处置式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完成。而且从宋元明清到雅片战争前的近代时期,汉语文学语言日益走向完备成熟。动词词尾“着”“了”,形容词词尾“的”,副词词尾“地”已普遍使用,句末语气词也已广泛使用,句法上增加“连…也”的提宾格式,复句比古汉语有较繁复而精密的结构,结构助词“得”后可一连带几个句子。从“五四”运动以后的现代汉语已达到相当丰富、精美的程度,出现了新的词尾“者”“家”“式”“型”“化”“性”等等,动宾词组的动词化可另带宾语,在句法方面出现了同时表示复杂时的新句法、两个助动词连用的新句法,新兴的异列谓语句、复杂的连动结构、复杂的修饰语等等。上编讨论词类的发展,在分析大量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汉语的各类词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下编讨论句法的发展,重点阐述了汉语的词序、句子的语气词、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动补结构的发展和被动结构、处置结构的产生与发展等。最后指出,“汉语是一种无形变化的古老语言”,“汉语语法发展的总趋势是,句式日益完备,结构日益严密和复杂化”。本书注重一个“史”字,不仅讲述了汉语特有的种种语法形式的发展变化情况,而且概括讲述了汉语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点;其最大特色是善于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但尚缺乏基本的、断代的研究,其观点和用例,似曾相识。1982年8月由中州画社出版。 《汉语语法史概要》潘允中著。中州书画社1982年出版。全书分上、下编,共18章,绪论概述汉语的形成过程和汉语历史语法的特点,上编详述词类的发展,下编详述汉语词序、句子语气词、判断句、描写句等句法现象的发展。该书上联甲骨、金文及《尚书》的语法材料,下系近代乃至现代作品;同时注重吸收近20年来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新见解、新成果。作者根据20多年汉语史的教学和研究心得写成此书,目的在于,对汉语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特有的语法形式及其规律,加以历史性的说明,使读者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观点,较全面地认识古代汉语的面貌,从而提高钻研汉语的知识水平。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