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
求仁得仁想得到仁义实际上已经得到了仁义。比喻自己的愿望已实现。
求仁得仁谓适其所愿。鲁迅《坟·论 “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 “这样一办,真所谓 ‘求仁得仁又何怨’ ,我们的耳根也就可以清静许多罢。” ○ 首阳吾非仁
求仁得仁原指伯夷叔齐让国远去,后因耻食周粟,终于饿死。孔子谓其求仁、而得仁,无所怨。《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后泛指办事适如其愿为“求仁得仁”。《文选》二三晋阮籍《咏怀诗》:“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
求仁得仁qiú rén dé rén〈成〉如愿以偿。〔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退思此语,抚省初心;求仁得仁,又何不足之有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 求仁得仁
求仁得仁想得到仁义实际上已经得到了仁义。比喻自己的愿望已实现。 如愿
如愿遂(遂愿) 满足愿望:遂志 逞愿 遂意,如愿:果意 从意 愿望成为事实:愿果 心愿获偿:意得 按照自己的愿望实现:如愿以偿 要求什么就得到什么,正如所愿:求仁得仁 事情洽如所愿,合乎心愿:天遂人愿 天从人愿 天随人愿 经历的时间不会太久,愿望可以实现:河清可俟 盼望已久,终于如愿:久旱逢雨 久旱逢时 久旱遇霖 一向怀有的志愿得以实现:夙愿得偿 愿望已经实现,也就甘心或放心了:心死眼闭 (愿望实现:如愿)
另见:如意 合意︱落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