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此地无银三百两
释义

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隐瞒、掩盖,反而愈加暴露。也说:此地无银三十两”。此谚源于民间故事: 有人把银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在上面竖了一块板写了字:“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王二看见,把银偷走,也写了字道:“隔壁王二不曾偷。”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里巷间有一个笑话: 某甲将银子三十两埋在地里面,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 ‘此地无银三十两’。隔壁阿二因此却将这掘去了,也怕人发觉,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 ‘隔壁阿二勿曾偷。’这就是在教人‘正面文章反看法。’”周骥良 《吉鸿昌》上集十九: “ ‘朋友,大家都是跑码头的,有道是“在家靠父母,在外靠宾朋”,诸位缺什么短什么,……可以好说好讲,暖水瓶可总得还我!’这一来,此地无银三百两,都盯住刘雨轩的暖水瓶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cǐdì wú yín sānbǎi liǎng

是说愚蠢的人,做了错事,想用隐瞒的办法掩饰错误,只能是欲盖弥彰。这一民间故事的出处,似已无从深考。但见诸文字的近似记载有这样几种:
❶ 晋代皇甫谧《笃终》对于厚葬诲盗曾说:“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见也。而大为棺椁,备赠存物,无异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也。”这文中所说的“埋金”“书表”,到了民间,很可能就具体化为“普及版”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❷ 据《水经注·湍水》载:“魏征南军司张詹墓”,怕被盗掘,做得又小又低,很不起眼。还在墓碑背面刻了几行字:“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兮后人,幸勿我伤!”明确表白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一招,还真有点灵验,“自后古墓旧冢,莫不夷毁,而是墓至元嘉初”还安然无恙。但到了元嘉六年,也终于被掘了:“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以金钉……”好家伙!原来墓内极为宽广,充积金银财宝!然而最后,这不还是被“隔壁王二”所偷了。
❸ 据说从前有一个叫张三的人,靠做小本生意维生。苦积苦攒,好不容易积下了三百两银子。老汉看着银子发了愁,藏在哪儿才保险呢?想来想去,有了,张三把银子放进一个坛子里,埋在自家菜园里。埋好了银子,张三还是不放心。心想如果声明菜园里没有银子,别人不就不会去偷了嘛!于是他做了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二天早上,邻人王二拾粪经过菜园边,看到张三立的木牌,不禁喜出望外。思忖道:“张三这不是蠢到家了吗?立此牌明明是告诉别人此处有银三百两啊。既然如此,我也就不客气了。”于是王二三刨两刨,刨出银子,拿回家去了。回到家,王二想,“我是张三的近邻,张三丢了银子第一个就会怀疑是我偷的。怎么办才好呢?对了,不如写个条子,表白一下,免得张三赖在我头上。”想到这里,王二写了一张纸条,贴在张三的木牌上。上面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那种不打自招的笨拙行为,叫做“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

(惯)民间故事说: 有人把银子埋在地下,怕人发现,就立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阿二看见牌子,挖走了银子,又在牌子背面写上“隔壁阿二不曾偷”。比喻拙劣的掩饰正好暴露了所要掩盖的真相。
也作“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


此地无银三百两cǐdì wú yín sānbǎi liǎng

比喻想掩盖真相,但手段拙劣,真相反而暴露得更清楚。
故事张三把银子埋在地下,为防止别人挖走,在上面插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王二看到牌子,挖走了银子,在牌子背面写上“隔壁王二未曾偷”。


此地无银三百两

民间故事说:有人把银子埋在地下,怕人发现,就立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阿二看见牌子,挖走了银子,又在牌子背面写上“隔壁阿二不曾偷”。比喻拙劣的掩饰正好暴露了所要掩盖的真相。《龙图耳录》四〇回:“徐庆也接着说道:‘……见了大哥,就说柳兄没到这边来。’蒋平笑道:‘如此一说,那明是告诉大哥,柳兄在这里了,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


此地无银三百两

不打自招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