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歇后语 |
释义 | 歇后语歇后语一种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由两部分组分,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 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使用时往往省去后半部分。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凑,说话时,后一部分由前一部分在语气和意念上自然引出。又称“俏皮话”、“譬解语”、“譬喻语”、“藏词”。歇后语起源较早。《战国策·楚策》中已有“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晋·陶渊明诗中有“一欣待温颜,再喜见友于”之句,其中“友于”是《尚书·君陈》 中“友于兄弟”一语的省略,可看作歇后语的萌芽。唐代出现了歇后语的名称,李义山《杂纂》搜集了为数较多的歇后语。歇后语有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种,主要用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和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也有一些带有总结经验性质,往往具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在艺术上有的歇后语比喻形象,讽刺尖锐,表现力很强; 有的幽默,俏皮、有很浓厚的趣味。 歇后语 歇后语歇后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诙谐形象,为广大群众所熟悉。包括两种情况: 歇后语xiēhòuyǔ熟语的一种,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或说出一个话题,后一部分点出真意所在。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通常只说前一部分。 歇后语xiēhòuyǔ〈名〉熟语的一种,结构像谜语,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像谜面,后面部分是本意或本意的谐音,像谜底,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歇后语】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上句譬况,下句释义。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运用时也可隐去下句,以上句示义,如只说“哑巴吃黄连”,以示“有苦说不出”之义。 歇后语又称俏皮话、 譬解语、 譬喻语。 指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口头用语。 前一部分大多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或说出某种事物现象,似一个引子,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解释说明, 是真意所在, 二者合为一个整体。 在使用时, 有时隐去后一部分, 只用前一部分,所以叫做歇后语。如: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铁公鸡——一毛小拔”、 “腊月里的萝卜——冻 (动) 了心”等。有两类: (a)喻意歇后语。前一部分是个比喻, 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加以解释, 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b) 谐音歇后语。 后一部分利用音同、音近关系表示意义,如: “外甥打灯笼——照舅 (谐音 “旧”)”、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 (谐音 “胆”) 子”。 歇后语表意风趣幽默, 形象生动。 歇后语xiēhòuyǔ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刘静《父母爱情》:“他的那些家乡方言土语,那些农村田间炕头很流行的~和俏皮话,很能打动台下大部分人的心并令他们心领神会,开怀大笑。” 放下担子聊天歇后语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