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散曲 |
释义 | 散曲散曲继词而起的一种可唱的新诗体。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 (说白)、科介(动作指示),便于吟咏、清唱,有别于剧曲。散曲兴起比杂剧要早,它是我国诗歌不断推陈出新的成果,也是国内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产物。它部分地吸收了宋词的成就,其不少曲调即由词调演变而来,它们不但调名相同,句式也基本相同,不过词由民间发展到文人手里,从原来的单片小令增为双叠、三叠 (个别还有四叠的),不免沉缓拖沓,散曲则保留了它们在民间传唱的单调形式。散曲还受到少数民族乐曲的很大影响。明·王贞世《曲藻·序》:“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从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的曲调来看,如 〔者刺古〕、〔阿纳忽〕、〔唐兀歹〕 等,显然就是少数民族的乐曲。散曲更直接得力于金、元时期广为流行的民间小调、俗谣俚曲。元·燕南芝庵《唱论》:“凡唱曲有地所: 东平唱 〔木兰花慢〕,大名唱 〔摸鱼子〕,南京 (今开封) 唱 〔生查子〕,彰德唱 〔木斛沙〕,陕西唱 〔阳关三叠〕、〔黑漆弩〕。“可见这些曲调传唱地域之广。散曲最初可能主要流传于市民中间,所以有“街市小令”之称; 然从 〔采茶歌〕、〔山坡羊〕、〔豆叶黄〕、〔干荷叶〕 等曲调来看,有些也来自乡村。 散曲 散曲北曲中没有科(动作)白(道白)、用于吟咏或清唱的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散曲】曲的一种体式。常用于抒情、写景、叙事,一如诗词;无宾白科介(说白及动作提示),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包括散套、小令两种。散套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小令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元明两代盛行。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另见:文采 文风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