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建安七子 |
释义 |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东汉末年建安时期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因在政治上反对曹操而被杀。长于散文,辞藻华丽,骈俪成分极重,但能以气运词,因而语言锋利,文气刚健。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东南)人。文、诗、赋上均有成就。文以书檄为多,所存之诗具有浓厚的乐府民歌风味。赋则辞采壮伟。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少年早慧,才名卓著。诗歌多写离乱之苦,发语悲伤,情调哀怨凄惋,抒情意味强烈,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赋的代表作《登楼赋》语言明白流畅,尽脱汉赋铺张堆砌的传统习气,开魏晋以后抒情小赋的先河。是七人中成就最高者,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誉之为“七子之冠冕”。徐幹(171—218),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昌乐)人。诗作语言朴实,真实感人。赋在当时名声极高,今存多为残篇。学术专著《中论》抨击儒者之弊,是七子中今存的唯一专著。阮瑀(?—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擅写书檄,文中多用排比对偶,笔调自然流畅。诗作语言质朴,情调凄悱低沉,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应玚(?—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人。诗作传世不多,风格平淡,缺少气势,特色不足。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诗以气胜,风格遒劲,意境峭拔,但辞采稍差。七人均经历了东汉末年的动乱,又先后依附于曹操,渴望施展才能,作品描写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并具有悲凉慷慨,声哀气沉的共同风格。同时代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他们为“七子”,后人誉之为“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东汉建安时期的文学集团。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 陈留阮元瑜, 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聘骥于千里, 仰齐足而并驰。”故有此称。又因同居邺中,故又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以同居邺中,亦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聚集在曹操父子周围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㻛、 刘桢七位建安文学名家, 世称“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