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居延汉简 |
释义 | 居延汉简居延汉简居延在今内蒙西部额济纳河流域,靠近甘肃,汉代属张掖郡。1927-193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与一部分中国科学工作者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到西北地区进行考古发掘。瑞典学者贝格曼(Folke Bergman)在古居延地区发掘出土了一万一千枚汉简,一般称为“居延汉简”,原件现存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保存这批汉简资料较好的书籍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1980年)以及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1972-198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原居延汉简出土的地方又进行了发掘,获得了近两万枚简牍,这批简牍一般称为“居延新简”。现只整理公布了其中的一部分资料,可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中华书局,199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薛英群、何双全、李永良注《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这两批简牍多为屯戍文书。 【居延汉简】中国古代木简。1930年首次发现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其年代从武帝置居延塞至东汉中叶。内容主要是边塞的屯戍档案,是研究汉代长城烽燧建置、戍屯制度、文书档案制度的珍贵资料。 居延汉简出土于汉代张掖郡居延(今甘肃额济纳旗居延)及附近地区的简牍。唐人李德裕《玄怪录》记载北周宇文衍(579~680年)居延部落的勃都骨氏在一间古屋的遗址中发掘出有字竹简,这是居延汉简被发现的最早记载。1930~1931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额济纳旗居延,掘得11000枚汉代简牍,1973~1974年甘肃省博物馆在额济纳河以南、原来曾出土居延汉简的遗址一带继续调查,发现简牍19000多枚,其年代上起元鼎元年(前128年),下迄建武八年(32年),以昭、宣、元、成、新莽、光武时期的较多。简牍形式有简札、封检、标签(遣策)及多棱之觚等,除古籍、历书外,以簿书居多,有诏书、律令和屯戍事牍,经初步整理,得70多个完整的簿册。涉及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民族各领域。汉简内容主要有:(a)政策法令和重要事件的,如甘露二年 “丞相御史律令”之枚,是宣帝时追查广陵王刘胥集团阴谋篡权活动, 通缉逆党而发布全国的一份文件。(b)关于居延屯戍活动的,包括屯戍制度条例,官吏任免,军纪赏罚等。(c)书简资料以及各种形式的历书等。(d)纪年简,共1222枚。它们不仅记录了居延地区的屯戍活动、 兴衰历史, 而且保存了一些西汉中期到东汉初年的文献资料。 新出土的居延汉简较解放前出土的不仅数量多, 内容丰富, 而且由于发掘过程中, 其出土场所、 层位关系的记载都十分清楚, 因此, 复原整理较容易。 有的简牍出土时还带着绳子,有的还有纪年,特别是70种册书的复原, 对研究古代简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