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客里空 |
释义 | 客里空kèlǐkōng指那些假、大、空的谎言家。典出苏联一部荣获1942年斯大林文艺奖金的话剧《前线》。 客里空 “客里空”新闻失实和虚假报道的代名词。原是苏联反映卫国战争的话剧《前线》中的一个惯于吹牛拍马、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1947年6月15日 《晋绥日报》刊登了剧本《前线》有关部分,并加编者按说:“编者作者应更加警惕,并勇敢地严格地检讨与揭露自己不正确的采访编写的思想作风,更希望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起来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此后又连续不断地刊登了报社调查的材料和读者来信,揭发报纸工作中的问题。当年八月底九月初,新华社连续两次发表编辑部文章,号召解放区的新闻单位及个人,展开自我检查和学习运动。由此,解放区新闻界出现了反“客里空”高潮。经过反“客里空”运动,“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所周知,“客里空”成了新闻工作中名声极臭的坏典型。 客里空 客里空俄文音译。原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上演的一出话剧《前线》中的一个惯于捕风捉影、捏造事实的新闻记者的名字,后被新闻界所借用,泛指新闻报道中虚构浮夸的作风。在我国,解放战争时期,《晋绥日报》为了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首先开展了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6月,该报连续发表了《关于“客里空”的检查》和《不真实的新闻与“客里空”的揭露》等文章,公开检查报纸在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失实报道,并对“写作上凭空制造‘英雄模范’、采访上的道听途说或捕风捉影、编辑工作中毫无根据的任意删改、译电校对工作中的马马虎虎”等进行了揭露与批评。同年9月1日,新华社发表社论《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号召把“反客里空运动”扩展到全解放区,这对改造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和作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建国以后,新闻界也一直重视反对和防止“客里空”。刘少奇说:“有些资产阶级的记者是靠拍马屁吃饭的。在我们党内,有没有喜欢别人吹拍的戈尔洛夫(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高傲自大、故步自封的前线总指挥)呢?有的。你批评他,他不高兴,你给他吹吹拍拍,他高兴了。因此,‘客里空’还有点地位,因为党内还有资产阶级影响,‘客里空’还能靠这点残余吃饭。不过这不可靠,哪一天一说整党,就糟糕了,靠资产阶级影响得彩的‘客里空’一下子就不行了,这是他们应该有的前途。”(《刘少奇选集》第400页)。 客里空Kèlǐkōng〈名〉 泛指脱离事实,虚构浮夸的新闻报道或报道作风。来源于苏联作家柯涅楚克的作品《前线》中的一个惯于捕风捉影、捏造事实的记者形象。 客里空原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作家考涅楚克创作的话剧《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捏造事实、专写假消息的记者的名字,后被借用泛指新闻报道和文章作品中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尊重事实,浮夸虚构、凭空编造的创作文风。中国早在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两次提出“反对客里空”的口号并批判客里空的创作作风,对优良文风的树立和发扬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思想作风 思想作风淳朴宽厚的作风:醇风 不实的人 不实的人油滑不老实的人:滑头 另见:作假 不诚 虚伪 虚饰 假冒 客里空kèlǐkōng比喻不切实际、与事实差距较大,或凭空捏造。源自苏联作家柯涅楚克的作品《前线》。书中塑造了一个惯于捏造事实、捕风捉影的新闻记者客里空,以后便用他的名字比喻与事实不符、虚构浮夸的做法或作风。例如:“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曾经展开了反对‘客里空’作风的运动,并不断地揭露、批判那些不真实的消息和它的作者。”(《中国青年》1949. 17. 5页)“但愿今后少一点‘顾客是皇帝’‘干部是公仆’之类八杆子打不到的‘客里空’。多一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类贴近现实、贴近人心的大实话。”(《新民晚报》1990.12.22)“原单位根据合同和组织纪律,不准她们擅自走穴,故她们未去广州。然而深圳的主办单位照样将这场‘客里空’的展演会从广州开到上海。”(《新民晚报》1990.12.24)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