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有三境: 先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
学诗有三境: 先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见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先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学诗之三境也。”是潘氏给为学诗者指出的登堂入室途径。 潘德舆谓: 诗有每况愈上的三个等级: “清通”、“警炼”、“自然”。学诗应经过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 “先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清通”指“合体”: “理尚清真,词须本色”、“择言贵雅”,“有弦外之音”; “警炼”指“入格”: 既不“短长在我”,师心自用,又不“面目摹人”,“优孟衣冠”,“得环中之妙”: “自然”指“臻化”: 意兴既到,漫然成篇,超越规矩,入于浑成。“敏捷”指以清词丽句启发学诗者心灵中的诗人气质,培养“敏捷”地用“本色”词写景状物、言情抒怀的能力,使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虽高下有差,但皆不违“清通”。接着敛“性灵”于“学问”,敛“天分”于“人工”。颐情养志,出“清”入“厚”,精研诗法,合规中矩,“必”经此种种“艰苦”努力,方能达“警炼”之境,“苦境不过,甘处不来”。然“警炼”非诗之极,诗之极至在“自然”。“艰苦”努力的目的是“大适”。“大适”者,无所不适也,出神入化也。七纵八横,不逾规矩,离方遁圆,总在环中,超工越巧,妙造自然。 “学诗有三境”源自宋·严羽《沧浪诗话》:“学诗有三节”之说。“学诗有三节”从三个层次上描述了诗人艺术创造力发挥的状态,指出了诗人从“必然”进至“自由”的历程。“学诗有三境”则把学诗历程的三个层次和诗歌作品的三个等级一一搭配,进一步规定了每一层次的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较“学诗有三节”小有新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