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文
墓碑文刊于墓碑之上,记述死者生卒籍贯、表彰死者德行功业的碑志文。古代安葬死者,圹前竖大木贯索系棺以入圹,木称“丰碑”。汉以来始仿庙碑勒文、刻死者姓名籍贯、生平事迹于其上,又以石代木,此墓有碑之始。东汉·蔡邕大量替人撰写此类文字,其中便有墓碑一体。墓碑文成熟的体制和碑文相似,有文以志人,有铭以颂德,有的还有序以述树碑始末、撰碑缘起。文用散体,铭用韵文。文有的又称作“系”,如唐·元稹撰《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公墓系铭并序》。铭有的又称作“颂”,如蔡邕撰《太尉乔公碑颂》。墓碑由于死者身分贵贱不等,故规格有差; 所树方位不等,名称各别,有墓碑、墓碣、墓表、墓志铭、神道碑等异称。宋人又统称作“墓志”。 墓碑文至唐宋受到异常严肃认真的对待。谓其价值与史传等。故在写作上贵尚“事信言文”,要求作者既有史家“不虚美,不溢恶”的精神,又有文家“言有伦、言有序”的技巧。在人物评价上,立言须有分寸,论断务求准确; 在题材处理上,止记大节,不重小善; 在行文措辞上,有剪裁,多含蓄,文简而意深。晋宋以前的墓碑文止于叙事,不含文学意味。唐宋以后古文家写的墓碑文,注意吸收史传文学的手法,叙事之外,还重描写与刻画。开创墓碑文体而谀墓失实、贻讥后代者是汉代的蔡邕; 革新墓碑文而为后世法者是唐代的韩愈; 总结墓碑文写作特点而为后世立则者是宋代的欧阳修。 墓碑文
墓碑文碑文的一种。记载死者生前事迹,抒发悼念、颂扬之情。古时的碑有两种,一种埋于墓中,一种立于地上。前者的碑文叫“墓志铭”,后者的碑文叫“墓碑文”。两者都是为了悼念死者,并作为标志让后人易于寻找死者的坟墓而刻立的。 墓志铭一般由两块方石构成,上为盖,下为底。盖上刻标题,包括朝代名、官名、人名,底刻志铭,前志后铭,志为散文,铭为韵语。后代也有有志无铭或有铭无志的,也有铭用散体的,并逐渐以志文为主。安葬死者时,两块方石同埋墓圹中,所以也称“葬志”“埋铭”“圹铭”“圹志”等。有少量墓志铭是刻于砖上的,又称“墓砖铭”。有的墓志铭很有名。如庾信《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就是一篇情文并茂,深切感人的人物传记,被骈文家推为“志文绝唱”。唐宋古文家写了大量优秀的墓志铭,尤以韩愈的成就最大。如《柳子厚墓志铭》把叙述、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一篇传世的文学家评传。 墓碑文又可分为“神道碑”、“墓碣”、“墓表”三种。神道碑是树立在墓道上的,一般用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墓碣用于官阶低的人;墓表则无论入仕与否都可以树立,所以墓表又可以作为墓前一切碑碣的总称。它们在写法上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各自所刻的碑碣形制不同而已。墓碑文一般是前有志后有铭,有的篇首还另有序。宋以后的墓表一般只有散文而无韵语,作为文章主体的志文愈来愈重要,篇幅愈来愈长,略等于一篇行状,最后才有几句铭语。墓碑文的名篇有庾信《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欧阳修《泷冈阡表》、张溥《五人墓碑记》等等。
|